全部國際觀點

  • View More 調整用-294.png
    時事分析

    Armor 宏觀經濟 - 回顧與分析 1021

    上週,美國聯準會最新經濟報告顯示,整體經濟活動變化不大,就業市場保持穩定,但成長動能略顯疲軟。與此同時,美國政府停擺事件,導致重要經濟數據如零售銷售、就業統計等暫時中斷,在缺乏數據佐證下,可能影響市場預期與聯準會政策判斷,難以做出精準的利率決策,市場普遍預期,聯準會將更趨於保守,短期內大幅升息或降息的可能性均降低。

    另一焦點在亞洲資本市場,KPMG報告指出,香港有望於2025年重新奪回全球IPO募資額第一名,這反映亞洲資本市場正展現韌性,國際資金有回流亞太的積極訊號;然而,地緣政治與中美關係仍是潛在變數,對國際資產配置而言,參與IPO機會需謹慎評估,並搭配分散策略降低單一市場風險。

    政治面不確定性加劇,短期內美元波動可能上升,加上財政與利率政策方向受限,市場對風險資產的信心偏向保守,這代表在未來數週需提高避風港資產比重,如美元計價的高品質固定收益、投資級公司債,這些資產能在動盪中保值,並保有靈活調整的彈性,在經濟數據缺失、政策方向不明的當下,安全比獲利更重要,維持高度靈活性,等待更明確的市場訊號出現,才是資產配置的王道。

    撰文-鎧資本Jolly Chen
     
  • View More 調整用-291.png
    國際新聞

    出口大增也擋不住經濟放緩 中國Q3出現今年最低成長

    〔 自由財經 〕
     




    由於房地產市場長期低迷和貿易緊張局勢對需求造成壓力,中國經濟成長在今年第3季放緩至1年來最低水準,這將給中國政策制定者帶來壓力,迫使他們推出更多刺激措施來增強信心和發展趨勢。

    綜合外媒報導,隨著美中貿易緊張局勢升級,投資、工業產出和零售額的疲軟正在削弱中國創紀錄海外銷售所帶來的成長動能。中國國家統計局週一(20日)公佈的數據顯示,7月到9月國內生產毛額(GDP)成長4.8%,低於Q2的5.2%。

    零售成長3%,為11月以來最低漲幅,而今年前9個月固定資產投資下降0.5%,為2020年以來首次收縮;工業生產的意外強勁成長則緩衝了整體經濟放緩,工業產出成長6.5%,超過所有經濟學家的預期。

    風險諮詢公司歐亞集團(Eurasia Group)中國區主任王丹(Dan Wang)表示,市場普遍認為,無論如何中國都無法實現目標,即使採取刺激措施,經濟成長仍將低於5%。

    與華府再度緊張的貿易關係凸顯了中國經濟嚴重依賴製造業,以及海外需求不平衡帶來的脆弱性,這引發了人們對於中國領導人可能接受痛苦改革、重新平衡成長、轉向國內消費的預期。

    雖然中國出口成長在9月出現反彈,但近期大部份數據顯示,這個全球第2大經濟體已經失處成長動力,中國努力抑制產能過剩和企業之間的激烈競爭,但通貨緊縮壓力仍在。儘管整體數據表現強勁,但出口商已經感受到今年稍早美國提高關稅的影響,迫使許多出口商轉向新市場。

    中共領導人將在本週一(20日)至週四(23日)舉行閉門會議,討論國家第15個5年發展計劃等示意,在與美國競爭加劇的背景下,這項計劃預計將優先發展高科技製造業。投資人也將關注預計於12月舉辦的政治局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以尋找明年經濟政策的線索。



     






    *資料來源:https://reurl.cc/A3x26Q
  • View More 調整用-290.png
    國際新聞

    中美貿易僵局可望緩解?貝森特將會何立峰

    〔 台視財經 〕
     



    發佈美中貿易緊張局勢出現好轉跡象,美國財長貝森特與中國國務院副總理何立峰將於本週在馬來西亞舉行貿易談判。

    路透等外媒報導,貝森特在白宮內閣會議上宣佈,將於本週在馬來西亞與何立峰會晤,雙方上週五(17日)已通電話就美中貿易進行了坦誠而詳細的討論,並同意盡快舉行新一輪貿易談判。

    美國總統川普上任以來掀起關稅戰,一度威脅對中國課徵125%關稅,但雙方之後達成關稅戰休兵協議,預計於11月10日到期。川普10月上旬因不滿中國實施新一輪稀土管制,再度威脅將自11月起對中國課徵100%關稅,但之後又改口表示「別擔心、一切都會沒事的」,暗示關稅威脅仍有轉圜餘地。

    川普也表示,對中國的高關稅不可持續、他無意摧毀中國、認為美中將能達成公平的協議。川普也計劃於本月底在南韓亞太經濟合作組織(APEC)會議上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會晤。美媒Axios分析,中國實施新一輪稀土管制,目的是為在貿易談判中獲取更大籌碼,若真的實施,也將對美國經濟造成巨大損失,因美國目前沒有中國稀土礦的替代來源,半導體和國防工業可能面臨重大打擊。

    世界貿易組織(WTO)敦促美國和中國緩和貿易緊張局勢,並稱兩大經濟體陷入貿易僵局可能導致全球經濟產出在長期內減少7%。


     






    *資料來源:https://reurl.cc/1ODejG
  • View More 調整用-289.png
    國際新聞

    供應鏈與政策擾動價格 金屬交易業務迎來榮景

    〔 Yahoo!股市 〕
     





     

    《MINING.COM》報導,長期作為兩大主要競爭對手的嘉能可公司(Glencore Plc)與托克集團(Trafigura Group)今年都正朝著其金屬交易業務史上最佳業績邁進。第三大金屬交易商IXM的執行長肯尼·艾夫斯(Kenny Ives)則表示,公司已超越去年的利潤,並將連續第三年創下歷史新高。

    在能源、糧食等傳統大宗商品利潤空間收窄的背景下,金屬交易卻迎來了前所未有的榮景。首先,這一波金屬貿易的繁榮,很大程度上源於供應鏈的劇烈擾動與政策變化所引發的套利機會。美國總統川普雖然威脅對精煉銅加徵關稅,但最終未正式實施,這一政策「模糊性」導致美國銅價相對全球市場出現極高溢價,為貿易商創造近乎無風險的套利空間。

    其次,金屬市場的結構性供需失衡也為交易商提供了巨大利潤。隨著全球冶煉能力的擴張與新礦開發有限,銅、鉛、鋅等礦石價格持續上漲,使長期簽訂供應合同的交易商受益。在能源轉型與電動化時代,基礎金屬的戰略地位日益提升。各國政府將關鍵金屬視為能源安全與產業自主的核心資源,導致金屬市場逐漸演變為地緣政治與產業政策交織的戰略戰場。

    貴金屬價格的飆升亦為交易商創造新的盈利來源。由於銅礦、鉛礦等常常伴生金銀,當金銀價格上漲時,這些副產品成為額外收益,促使部分公司甚至建立專門的貴金屬交易部門。這反映出市場的多層次結構:在同一產業鏈中,不同品項之間的價格關聯可被靈活利用,實現跨市場套利與對沖。這種靈活性是大型貿易商的核心競爭力之一。

    不同貿易商之間也存在策略差異。摩科瑞能源集團(Mercuria)積極擴張金屬業務,短短一年內組建了約150人的交易團隊,今年已實現約3億美元利潤。而維多集團(Vitol Group)與貢沃爾集團(Gunvor Group)則相對謹慎,其金屬交易收益有限。摩科瑞的成功,體現了其對能源轉型趨勢的前瞻性把握——隨著電動車、再生能源、儲能設備需求爆發,銅、鎳、鋰等金屬的交易潛力巨大。

    隨著利潤暴增,市場上出現大量新進者,甚至中小交易行都在擴張金屬業務,導致人才市場火爆,這可能推高成本,削弱長期盈利能力。其次,市場高度依賴政策與地緣政治波動,正如川普關稅事件所示,一旦政策方向反轉,套利空間可能瞬間消失,甚至引發巨額損失。

    2025年金屬交易市場的繁榮,不僅是供應短缺與政策擾動的結果,更標誌著全球經濟權力結構的轉型。金屬作為能源轉型與科技革命的基礎原料,已躍升為全球戰略競爭的核心。大型貿易商透過信息優勢、物流網絡與金融創新,成為新時代的「資源銀行」。2025年的金屬交易盛景,或許只是新全球資源秩序的開端。

    路透社引述消息來源報導,全球最大銅生產商智利國家銅業公司(Codelco)已向其歐洲客戶提出,明年銅金屬的銷售溢價為每公噸325美元,創下歷史新高,較今年上漲39%。由智利國銅為實物銅交付所設定的溢價,是在倫敦金屬交易所(LME)合約價格之上額外支付的金額,且通常被用作全球銅合約的基準。智利國銅拒絕發表評論。

    報導指出,這一創紀錄的高溢價源於市場對明年銅供應短缺的擔憂。全球最大上市銅礦商自由港麥克莫蘭(Freeport-McMoRan)上月因旗下全球第二大銅礦印尼格拉斯伯格(Grasberg)礦場發生山泥傾瀉,而宣布不可抗力條款。此外,今年剛果民主共和國的卡莫阿-卡庫拉(Kamoa-Kakula)銅礦與智利國銅旗下的艾爾特涅恩特(El Teniente)銅礦也出現了生產中斷。

    報導也指出,根據市場消息人士透露,歐洲最大銅冶煉企業奧魯比斯公司(Aurubis)明年也將對歐洲客戶收取每公噸315美元的精煉銅溢價,同樣創下歷史新高。





     






    *資料來源:https://reurl.cc/GN7XMA
  • View More 23.6.12-78.png
    時事分析

    Armor 宏觀經濟 - 回顧與分析 1014

    過去一週,全球金融市場在多重地緣與宏觀變數下震盪加劇,全球央行政策、能源與大宗商品價格波動,以及地緣政治摩擦,正同步考驗市場的韌性。

    近期金價持續上行,反映部分投資人擔憂貨幣貶值與財政赤字風險;然而,美國公債市場傳遞的訊號卻相對平穩,殖利率尚未出現失控上升,顯示利率預期仍受制於經濟數據。地緣政治方面,中國警告若美國不撤回對中輸美商品 100%關稅威脅,將採取反制措施,可能衝擊製造業與全球供應鏈。與此同時,台灣半導體產業已多元化稀土供應來源,降低對中國依賴,對高科技製造與國防產業是利多,但全球貿易環境的不確定性依舊。

    在當前高度不確定的環境下,建議以高品質短中期投資級債券為基礎,確保穩定現金流與流動性,適度納入通膨連動債券,關鍵不在於預測市場走向,而在於建構能夠在多種情境下都能保持韌性的資產組合,透過分散配置、風險控制與定期調整,我們能在波動中穩健前行,為長期財富增值奠定堅實基礎。

    撰文-鎧資本Jolly Chen

     
  • View More 23.6.12-76.png
    時事分析

    Armor 宏觀經濟 - 回顧與分析 1007

    上週政經焦點集中在美國聯邦政府停擺危機,因國會在預算協商中陷入僵局,資金無法及時到位,各項聯邦政府運作面臨中斷風險,包括航空安全檢查延誤、社會安全給付可能暫停,以及公共服務減弱,不僅美國總統Donald Trump的政治言論成為新聞焦點,國會內部的黨派對立也進一步加劇市場的不確定性。  

    對於市場大眾而言,雖然政府停擺通常屬於短期政治事件,過去多數能達成暫時解決方案,但影響可能滲透到金融市場信心,造成美元波動、債券殖利率變化、甚至股市短線波動,尤其是在目前全球利率仍處高位、地緣政治緊張的背景下,資產配置應更加著重防禦性。  

    在這種政治與市場不確定性加劇的時期,建議持有足夠美元或短期高評等債券,確保資金隨時可應對突發情況,不單押美國資產,可適度配置於全球的防禦型市場,降低單一政治事件對資產的衝擊,保持穩健、分散、流動的資產結構,是2025年應對不確定性的核心策略。  

    撰文-鎧資本Jolly Chen

     
  • View More 調整用-285.png
    國際新聞

    國際油價崩至16週新低!專家警告:跌破60美元美國產油恐停擺

    〔 自由財經 / 綜合報導 〕
     



    國際油價週三(1日)下跌,已連續3個交易日下跌,觸及16週新低,主因美國政府關門加劇了市場對全球經濟的擔憂,同時交易員預期石油輸出國組織及其盟國(OPEC+)下個月計畫增產,將使市場出現更多供給。專家示警,如果油價維持在每桶60美元附近,美國石油產量增長將停滯。

    美國紐約西德州中級原油期貨下跌59美分,或0.9%,收於每桶61.78美元。

    布蘭特原油期貨下跌68美分,或1.0%,收於每桶65.35美元。

    這是布蘭特原油期貨自6月5日以來的最低收盤價,也是紐約期油自5月30日以來的最低收盤價。

    3名知情人士透露,OPEC+可能同意在11月將產量提高至每日50萬桶,這數字是10月增產幅度的3倍,因為沙烏地阿拉伯正尋求奪回市佔率。

    不過,OPEC在社群平台X上表示,媒體報導稱該組織計畫增產每日50萬桶的消息具有誤導性。OPEC在聲明中指出,OPEC+的一個小組在週三的會議上強調,各成員國需完全遵守原有的減產協議,並要求部分先前超額生產的成員額外減產,以作為補償。

    美國原油庫存上週增幅超乎預期,也對油價帶來壓力。美國能源資訊署(EIA)表示,截至9月26日當週,原油庫存增加了180萬桶,高於路透調查分析師預估的100萬桶。消息人士前一天稱,美國石油協會(API)報告同期原油庫存減少370萬桶。

    Price Futures Group高級分析師弗林(Phil Flynn)指出:「原油庫存上升,部分是因出口下滑所致,而出口疲弱可能反映需求減弱,在美國政府關門以及市場預期經濟放緩、需求受壓的情況下,油市已出現大幅拋售。」

    美國主要石油生產商之一的「Diamondback Energy」執行長週三表示,如果油價維持在每桶60美元附近,美國石油產量增長將停滯,因為在該水準下,許多鑽井計畫已不再具有盈利性。





     






    *資料來源:https://reurl.cc/OmKl13
  • View More 調整用-284.png
    國際新聞

    ISM:美國製造業就業連續8個月萎縮、價格12連漲

    〔 MoneyDJ 新聞 / 賴宏昌 〕




    供應管理協會(ISM)週三(10月1日)公布,2025年9月美國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PMI)自8月的48.7%升至49.1%、創2月以來最高,優於市場預期的49.0%,高於過去12個月平均值(48.9%)。

    最新公布數據意味著、美國製造業PMI連續第7個月呈現萎縮(低於50.0%)但跌幅略為縮小。

    ISM製造業商業調查委員會主席Susan Spence週三指出,製造業PMI與美國整體經濟的歷史連動關係顯示,49.1%對應的年化實質GDP(國內生產總值)成長率為1.9%。

    美國9月製造業新訂單指數自8月的51.4%跌至48.9%、低於12個月移動平均值(49.0%)。美國六大製造產業當中、沒有任何產業回報新訂單增加。Spence表示,每一則關於新訂單的正面評論、就會伴隨1.6則對近期需求表達疑慮的看法,這類疑慮主要源自於關稅成本與不確定性。

    美國9月製造業生產指數自8月的47.8%跳升至51.0%。六大製造產業當中、四個產業(「石油和煤炭產品」、「食品、飲料及菸草產品」、「電腦及電子產品」、「機械」)的生產活動在9月份呈現擴張。Spence表示,每一則關於生產的正面評論、就會伴隨2則負面看法。

    美國9月ISM製造業PMI當中的就業指數自8月的43.8%升至45.3%、連續第8個月呈現萎縮(低於50.0%)但跌幅縮小。2022年5月迄今,就業指數在41個月當中有34個月呈現萎縮。六大製造產業當中、沒有任何產業回報就業活動呈現擴張。Spence表示,每一則關於招募的評論、就有3則與裁員有關,反映出企業因應短中期需求面不明朗、正持續加速人事精簡,裁員與遇缺不補依舊是主要的人力管控策略。

    根據美國勞工部勞工統計局(BLS)發布的數據,2025年8月製造業就業人數報1,272.2萬人、創2022年3月以來最低。

    ISM製造業PMI當中的價格指數自8月的63.7%降至61.9%、低於市場預期的63.2%。這意味著、原料價格連續第12個月呈現上揚(高於50.0%)但漲幅趨緩。價格指數在過去11個月累計上漲11.6個百分點。

    Spence指出,32.5%的受訪企業在9月份回報價格走高、低於8月的33.5%,去年11月、今年4月分別為12.2%、49.2%(2022年6月以來最高)。六大製造產業(「機械」、「電腦及電子產品」、「食品、飲料及菸草產品」、「石油和煤炭產品」、「運輸設備」、「化學產品」)在9月份全部回報價格上揚。

    美國9月ISM製造業PMI當中的新出口訂單指數自8月的47.6%降至43.0%、連續第7個月呈現萎縮(低於50.0%)且跌幅擴大。Spence表示,持續的貿易摩擦仍導致需求受到抑制,60%的受訪廠商表示、關稅和不確定的美國經濟政策導致需求疲軟。

    美國9月ISM製造業PMI當中的進口指數自8月的46.0%降至44.7%、連續第6個月呈現萎縮(低於50.0%)且跌幅擴大。Spence指出,進口加速萎縮、顯示關稅定價導致需求下滑。



     





     






    *資料來源:https://reurl.cc/EQ595v
  • View More 調整用-283.png
    國際新聞

    金價上看4,000美元 印度黃金白銀進口量大增

    〔 MoneyDJ 新聞 / 黃文章 〕
     














































    金拓新聞報導,高盛研究(Goldman Sachs Research)由莉娜·托馬斯(Lina Thomas)帶領的研究團隊報告預測,黃金價格將在明年年中升至每盎司4,000美元,稱「來自央行的強勁結構性需求以及聯準會的寬鬆(這支撐了對黃金ETF的需求)」帶動需求增長。
     

    報告指出,黃金買家大致可分為兩大類群體:「堅定型買家往往會持續買入黃金,無論價格如何,主要基於他們對經濟的看法或為了對沖風險。這些包括央行、交易所買賣基金以及投機者。而根據過往歷史經驗,每100噸這些堅定持有者的淨購買量,將對應於黃金價格上漲1.7%。」另一方面,機會型買家則僅在他們認為價格合適時才進入市場。

    高盛指出,新興市場央行近三年的黃金購買量是此前的五倍,這並非短暫現象,而是長期結構性變化。當前,許多新興市場央行的黃金占比仍遠低於已開發市場國家,因此在未來三年甚至更長時間內,持續增持黃金的趨勢仍將延續。這種官方部門的「堅定買盤」為黃金價格提供了長期的上行支撐。

    托馬斯在報告中表示,全球資源的供應正日益集中,並逐漸成為各國進行地緣政治博弈的槓桿工具。例如,俄羅斯在2022年切斷天然氣供應時,大宗商品價格普遍上漲,黃金作為避險資產也因而受益。當前,無論是中東局勢、美中競爭,還是原材料出口國的政策變化,都可能觸發全球供應鏈震盪,進而刺激黃金的避險需求。

    路透社報導,貿易和政府消息人士稱,印度9月份的黃金和白銀進口量幾乎比8月份翻倍,因銀行和珠寶商爭相在節日前建立庫存並避開可能更高的進口稅。一位政府官員表示,與8月份相比,9月份海關清關的進口量大得多,並且在月底最後一天的清關量預計更高,以趕在黃金和白銀基準進口價格可能上調之前。基準進口價格用於計算進口稅,印度政府每15天調整一次。

    阿姆拉帕利集團(Amrapali Group)執行長齊拉格·塔卡爾(Chirag Thakkar)表示,銀行和金條交易商正趕在週三新基準價格生效之前清關進口,因為在近期全球價格上漲之後,該價格可能會更高。塔卡爾表示,他的公司9月份的黃金和白銀購買量比上個月增加了一倍多。“即使黃金和白銀創下新高,買家仍在追捧,投資需求激增。”

    印度進口激增的直接動因來自於季節性需求與政策因素。9月至10月正值印度的傳統黃金需求旺季,包括排燈節(Diwali)以及婚禮高峰。黃金在印度文化中具有財富象徵與宗教意涵,無論價格高低,節慶期間的需求幾乎剛性存在。當銀行與珠寶商判斷價格可能繼續上漲,或進口稅率基準即將上調時,他們更傾向於提前大量囤貨,以降低成本並確保庫存。

    印度黃金進口激增對國際金價具有支撐作用。全球最大的黃金消費國中國,在近期需求出現低迷,國內黃金折價甚至擴大至每盎司71美元,顯示國內投資者對高價黃金興趣不足。然而,作為世界第二大消費國的印度卻反其道而行之,大量進口黃金與白銀,抵消了中國需求疲弱帶來的下行壓力。

    印度黃金進口激增還反映出印度社會對黃金的「文化性剛需」與金融層面的「避險屬性」的結合。在通膨壓力與貨幣疲軟的背景下,印度家庭與投資者將黃金視為保值增值的重要工具。即便價格高昂,市場參與者依然認為黃金值得長期持有。這一心理預期與市場行為,加劇了黃金進口的韌性,也讓全球金價在短期難以下跌。







     





     






    *資料來源:https://reurl.cc/Rk3xnG
  • View More 23.6.12-75.png
    時事分析

    Armor 宏觀經濟 - 回顧與分析 0923

    上週全球許多主要央行公布利率決策,週三美國聯準會宣布降息25個基點,週四英國央行維持基準利率在4%不變,週五日本央行同樣維持利率0.5%不變。

    焦點集中在美國聯準會宣布降息25個基點,道瓊工業指數創下歷史新高,但由於通膨持續且勞動市場疲軟,政策制定者暗示進一步降息的可能性仍不明朗,市場因此出現劇烈波動。英國央行要權衡英國持續的通脹與疲軟的增長以及降溫的勞動力市場,並堅持認為進一步收緊或放鬆政策將取決於經濟數據和財政政策的發展。日本央行維持利率不變,但意外宣布計劃出售其持有的ETF,抑制了市場人氣,導致該指數小幅下跌。

    當前各國的政策制定者核心課題是「為應對經濟放緩而降息」以及「持續的貿易衝突與政策不確定性」,降息雖對債券資產有利,但其背後的原因來自於經濟疲軟卻不利於風險性資產,此刻的資產配置不應是冒險追高,而是防禦優先,透過增持高品質固定收益與精選防禦資產、並搭配多元配置,才能在充滿不確定性的環境中,穩健守護自己的資產。

    撰文-鎧資本Jolly Chen

     
  • View More 調整用-279.png
    國際新聞

    聯準會降息一碼後 外銀齊看美元承壓、分散配置成關鍵

    〔 工商時報 / 黃惠聆、孫彬訓 〕



     














































     


    2025年以來美元指數震盪劇烈,在聯準會如預期降息一碼後,外銀普遍認為美元因經濟動能轉弱、政策不確定性與「雙赤字」惡化而承壓,相對之下,歐元受惠於美歐利差縮小,成為一致看多的焦點貨幣。

    美元指數今年初一度觸及高點,但隨著市場預期聯準會將進入降息週期,指數快速下滑。進入夏季後,美元因空頭回補與部分數據改善而短暫反彈,然而在中長期仍呈現偏弱格局。法人指出,政治風險、政策干預與降息預期,將使美元難以重返強勢。

    渣打銀行指出,短期美元可能因技術性因素反彈,但中長期壓力仍大,預期美元指數可能下探至96。該行並認為,英鎊與日圓因估值偏低,未來6至12個月有望受惠美元走弱而回升。

    瑞銀(UBS)則直言,美元弱勢風險升高,建議投資人分散布局歐元及部分新興市場貨幣。其理由在於美國雙赤字惡化,配合政策與選舉干擾,將加劇美元疲態。

    匯豐銀行強調,歐元將受益於美歐利差縮小而走強;同時,澳洲因通膨穩定、內需消費支撐及大宗商品行情加持,澳幣具備基本面優勢。不過,加幣則因貿易摩擦與國內動能不足,投資吸引力有限。

    星展銀行同樣偏多歐元並點名英鎊、日圓及澳幣皆有潛在回升空間,理由在於美元偏弱與政策落差縮小。但星展提醒,政治風險與聯準會降息將繼續壓抑美元反彈力道。

    整體而言,四大外銀對歐元前景一致樂觀,美元則普遍看淡。除外銀外,第一銀行指出,美國就業數據疲弱使市場幾乎確定9月降息成局,全年降息幅度恐達3碼,美元第四季將持續轉弱,資金勢必尋找避險資產如黃金與瑞郎。華南銀行則提醒,當前不確定性高,投資過度集中於單一貨幣風險偏大,美元、日圓與新台幣皆應納入多元配置,以提升抗波動能力。







     





     






    *資料來源:https://reurl.cc/K9z6jq
  • View More 調整用-278.png
    國際新聞

    中國7月減持美債257億美元,觸及15年新低,加國大減571億美元居首

    〔 Yahoo!股市 〕



     










































    美國財政部週四公布最新國際資本流動報告(TIC)顯示,今年7月外國投資人持有的美國國債總額升至9.16兆美元,創下歷史新高,較6月增加319億美元,但增幅低於6月的802億美元。各國操作分化,中國持有美債規模下降,日本與英國則繼續加碼。數據顯示,中國7月減持美債257億美元,持有規模降至7310億美元的15年新低,仍為美債的第三大持有國。分析人士認為,中國減持或與資金回流、外匯儲備調整及中美貿易談判中的戰略考量有關。值得注意的是,中國持有美債規模已降至2010年以來低位,顯示其對美債的依賴度逐步下降。

    日本依舊是美國最大債權國,7月持有美債規模增加38億美元,至1.2兆美元,持倉相對穩定。英國則成為最大亮點,持有金額激增413億美元至8993億美元,創下歷史新高。市場人士指出,英國資金湧入或反映倫敦金融市場對美元資產的避險需求,尤其在全球利率政策與匯市波動之際,美債仍是主要的安全港資產。

    加拿大則出現明顯調整,7月持有的美國國債減少571億美元,減碼幅度居主要持有國之首。分析人士認為,加拿大減持可能與其資金流動需求及對能源出口價格波動的應對有關。另開曼群島持有規模下降40億美元,至4387億美元,顯示部分避險資金流向有所轉移。

    整體來看,雖然中國等部分主要持有國減持,但日本、英國等國的增持推動外國總持倉續創新高,凸顯美債在全球金融市場中仍具不可取代的地位。市場普遍預期,在美國聯準會(Fed)持續調整利率政策、全球資金尋求穩健配置的背景下,美債仍將是國際資本配置的重要選項。不過,中國持倉趨勢仍將受到外界高度關注,其背後的政策訊號或對中美金融互動帶來深遠影響。






     





     






    *資料來源:https://reurl.cc/ekbvZ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