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通膨率衝5.1% 攀十年新高
〔經濟日報 / 編譯林奕榮、黃淑玲 / 綜合外電〕
英國11月通膨竄升至逾十年來最高水準,比英國央行(BOE)預期突破5%的時機提前好幾個月,主因供應鏈混亂和能源價格飆漲,推升消費者物價,可能為BOE升息提供更多依據。
英國國家統計局15日公布的資料顯示,服裝、汽車燃料和二手車的價格大漲,推升英國11月物價較去年同期成長5.1%,為2011年9月以來最高;排除能源和其他波動較大項目的核心通膨則升至4%,創1992年以來最高水準。
而英國11月整體通膨率由10月時的4.2%竄升至5.1%,等於在四個月內激增3.1個百分點,創英國史上最快通膨步調。
英國的通膨率已升抵BOE的2%目標逾兩倍,央行官員先前表示,隨著全球經濟復甦和供應鏈瓶頸持續改善,預期通膨壓力將逐步緩解。央行官員11月時示意,他們預期近期內就會開始小幅調升借貸成本,以遏制通膨。BOE預定16日公布利率決策,如果沒有Omicron新冠變種病毒的威脅,光是最新通膨數據就足以支持BOE升息。不過Omicron病毒促使政府採取新的限制措施,為經濟增添不確定性,市場預期BOE將把升息時機延至明年2月。
同於16日公布利率決策的歐洲央行(ECB),將首次公布對2024年的通膨預測。目前歐元區的CPI為4.9%,但據悉ECB認為2023和2024年的通膨年增幅,都不會超過2%。經濟學家目前普遍預期,ECB到2023年前都不會升息。
另外,日本銀行(央行)總裁黑田東彦15日表示,日本的通膨率可能將會接近該行的2%目標,主要因為原物料成本上漲推升躉售物價。不過央行仍會維持超級寬鬆的貨幣政策,確保工資與經濟能伴隨物價一起提高。
黑田告訴國會:「經由多種管道,消費者通膨有機會接近2%。但希望經濟穩定復甦,推動企業提高獲利,進而帶動工資與物價上漲。」黑田認為,日本最近躉售物價上揚不太可能立即推升消費者通膨,因為儘管成本傷到利潤,日本企業仍一向避免馬上就調漲產品售價。
不過日本的核心消費者物價仍停留在零附近,企業的確對調高商品價格十分謹慎,擔心一漲價會令精打細算的家庭為節省開銷,馬上就少買或不買。
英通膨率衝5.1% 攀十年新高
-
放款中小企 擔保、利差更優 兵家必爭
〔經濟日報 / 記者夏淑賢 / 台北報導〕
國銀中小企業放款高成長,凸顯中小企金業務兵家必爭。國銀高層指出,中小企金雖財力不如大企業集團雄厚,但銀行放款中小企業,要求母公司或負責人聯保的機會較大,且更可能徵提有價值的擔保品,因此只要銀行本身有足夠能力精準判別中小企營運體質與潛能,在保證、擔保強度更優之下,利差空間、綜效貢獻可能更好,所以要衝中小企金。
日前英業達轉投資英穩達破產,英業達當初為英穩達向各家銀行貸款所出具的「支持函 (LOS)」形同廢紙,銀行苦吞壞帳,引起各家銀行企金業務部門關注。事實上,大企業集團固然單筆貸款規模龐大,做一筆可能抵中小企金N筆,但面子好看不等於裡子,且中小企金對銀行來說,議價能力不會像大企業集團那般強勢,銀行放款時要求對方提供各項強化信用措施比較有空間,也有利管控授信風險,利差也較好,再加上政策鼓勵,因此各家銀行都積極承作中小企金業務,不單是公股行庫,大型民營銀行也非常衝,甚至不時傳出挖公股行庫客戶的傳聞。
一家銀行高層主管分析,中小企業向銀行貸款時,不論自貸或是聯貸,比較願意提供母子公司轉投資的聯保,或者是負責人自己做連帶保證人,就這點來說,比大企業有誠意的多。
放款中小企 擔保、利差更優 兵家必爭
-
兩大金控看明年經濟情勢 房市管控將更嚴
〔經濟日報 / 記者葉憶如、楊筱筠 / 台北報導〕
國泰金與永豐金兩大首席經濟學家林啟超、黃蔭基昨(8)日發表對明年經濟情勢看法,兩人都認為央行即將提出更多房市管制措施,同時明年將是升息年,預期下半年升息幅度約在半碼至一碼間。
林啟超認為全球高通膨至少維持到上半年,加上美國最快6月升息,支撐美元走強,新台幣維持七上八下基調,但將往28元靠攏,但「9別難重逢」,他預期央行下半年有升息1碼空間,對房市管控將更大更嚴。
黃蔭基估台灣央行下周理監事會將連七凍,最快明年第4季升息,屆時將升息半碼(0.125個百分點)到1.25%,他也認為央行下周將對房市祭出更多措施。
國泰金旗下國泰世華銀行昨舉行《2022全球投資趨勢論壇》,林啟超認為,高通膨、央行貨幣政策緊縮、企業獲利成長放緩等三大要素,將成為左右明年投資布局的關鍵,提醒投資人做好兩個心理準備,第一是股票投報率難再現今年榮景。二是資金輪動將更加快速。投資人不適合押單一個股或產業,應多元布局。
在匯率方面,林啟超分析,相較歐洲,美國在貨幣政策縮減步伐加快下,可望提供美元支撐。
展望明年下半年新台幣兌美元仍是「七上八下」(27~28元)但是可能是「七往八靠」。
不過隨著台美利差改變,債券利率上升,壽險資金可能會往海外移動,加上下半年若解封後,台灣民眾也會有換匯需求,都可能讓新台幣偏弱,不過至少「9別難重逢」,不至於再見9字頭。
永豐金昨日舉行2022年經濟展望會,由首席經濟學家黃蔭基率領總經團隊主持,他以「五虎臨門」,形容2022年將進入景氣穩健復甦、供應鏈瓶頸出現緩解、升息成為主流、股市續創新高、新能源前景看好,「2022年將是升息元年、全球經濟進入景氣擴張第二年」。
黃蔭基預估,2022年貨幣政策主旋律是升息,貨幣寬鬆政策將退場。
他認為,台灣會隨Fed腳步,估央行最快明年第4季升息,屆時將升息半碼(0.125個百分點)到1.25%。
因此,他預期「下周央行理監事會議將會連七凍,重貼現率維持在1.125%不變」,升息後的央行貨幣政策將採且戰且走方式,但認為下周央行勢必會再針對房市祭出更多措施。
觀望明年台灣GDP表現,基於全球消費性電子產品需求強勁,受惠中國大陸限制產能轉單以及海外企業自動化、出口將續創佳績,以及台積電等加碼資本支出,投資台灣三大方案持續發酵,以及五倍券助陣、軍公教調薪4%等利多加持,估計2022年台灣GDP將達4.22%,「逐季向上,四季分別預估2.19%、4.16%、5.56%、4.96%」。
兩大金控看明年經濟情勢 房市管控將更嚴
-
銀行理專弊案 還有未爆彈
〔經濟日報 / 記者廖珮君 / 台北報導〕
銀行理專、行員挪用客戶資金恐還有未爆彈。銀行局副局長林志吉昨(7)日透露,目前還有新的相關弊案,正請銀行陳述意見中。據了解,銀行理專或行員挪用客戶資金案還約有三到五件。
依照過去慣例,請銀行陳述意見就意味著開罰機率大。
金管會是在2019年訂「理專十誡」並要求各銀行稽核做查核,昨公布查核報告常見的四大缺失內容,並要求各銀行稽核單位列為查核重點,金管會也將列入金檢。
其中有高達23家銀行都被發現「未落實辦理行員外訪交易文件登載」、及「未落實電話照會的確認作業或抽查機制」,顯示這兩項缺失、多數銀行都沒落實。
林志吉說,行員或理專外訪收回資料後,由內部做電話照會確認客戶交易真實性,但銀行最後只流於形式的打勾,並沒有「深度了解交易內容」,徒具行文。
其他兩項缺失包括:理專和客戶往來情況抽查比例偏低、沒有留存查核軌跡。林志吉說,其他常見缺失還包括理專未經授權幫客戶做存提款、及理專不當取得客戶網銀帳密替客戶交易等。
銀行理專弊案 還有未爆彈
-
IMF:通膨壓力讓央行無寬鬆貨幣空間
〔工商時報 / 蕭麗君〕
國際貨幣基金(IMF)首席經濟學家高比娜(Gita Gopinath)9日警告,全球通膨壓力不斷升高,已讓各國央行沒有空間可以維持貨幣政策寬鬆,與讓利率繼續處在極低水位。
高比娜在世界衛生組織舉辦的一場活動上表示,全球通膨壓力正在逐漸增加,假若疫情持續時間比預期長、加上供應鏈斷鏈危機一直不見緩解,只會使得通膨壓力更加嚴峻。
她指出這樣情況恐將引發停滯通膨風險增加,這也是目前外界最擔憂會發生的情景。
IMF:通膨壓力讓央行無寬鬆貨幣空間
-
美喊出供應鏈保護主義 葉倫:讓更多關鍵產品在國內生產
〔經濟日報 / 編譯林奇賢、林聰毅、記者尹慧中 / 綜合報導〕
美國財政部長葉倫表示,美國對外國供應鏈的依賴已證明是一個容易遭受打擊的弱點,可能需要採取類似保護主義的措施,必須讓更多關鍵產品在國內生產,以保護經濟與國家安全。
華府編列520億美元預算的《晶片法案》(CHIPS)是否該補貼非美廠商引起熱議,英特爾執行長基辛格日前喊話白宮,不應補貼台積電、三星等國外廠商。葉倫此刻拋出美國要採取「保護主義」,並降低對外國供應鏈的依賴的言論,業界關注是否意味正面呼應基辛格「不應補貼非美企業」的方向,牽動台積電在美國鉅額建廠投資案動態。
受相關消息影響,台積電昨(8)日普通股早盤以當天最高價614元開出後,一路震盪走低,午盤過後翻黑,終場收當日最低價602元、下跌5元,外資小幅賣超100張,連四賣。台積電ADR周三早盤跌約0.7%。
面對各界關注同業跟進在美投資,台積電董事長劉德音日前提到,台積電對同業在美擴產樂見其成,也證明了台積電兩年前的決定是對的。
有國內科技業者認為,近年美中衝突不斷,供應鏈區化明顯,如先前已有台廠配合美系客戶需求,陸續將涉及敏感的通訊、資料中心設計與製造移出大陸生產,若後續美國投資獎勵政策再加碼推出,將有更大磁吸效應,赴美或鄰近區域製造商機將持續增強。
彭博資訊報導,葉倫6日在英國金融時報(FT)主辦線上會議所錄製的訪談中表示:「為創造適當的誘因以鼓勵在國內生產,美國政府可能有必要推出人們稱之為保護主義的政策。」但她並未進一步提供可能打算採取措施的具體細節。
葉倫說:「我們當然希望和其他國家(我們的盟友和夥伴)合作,共同解決供應鏈韌性問題。因此我認為,不能說美國要在國內生產所有東西,但在某些情況下,這可能是答案的一部分。」
葉倫上周也在討論通膨的問題時談到貿易措施,她說,「關稅確實造成美國物價上漲」。談到川普政府時期實施的加徵關稅時她說,「其中有些(關稅)在沒有任何真正戰略理由的情況下製造了問題」。
美喊出供應鏈保護主義 葉倫:讓更多關鍵產品在國內生產
-
沙國喊漲油價 催升國際盤
〔經濟日報 / 編譯林奕榮 / 綜合外電〕
沙烏地阿拉伯決定調漲明年1月銷往亞洲及美國的原油官方售價,反映沙國有信心需求將維持強勁,再加上Omicron新冠變種病毒對經濟造成的衝擊可能比預期小,激勵國際油價6日盤中大漲約3%。
西德州中級原油明年2月期貨6日盤中大漲3.1%至每桶68.32美元,布蘭特原油明年2月期貨也漲3%,報每桶71.94美元。
沙烏地阿拉伯國家石油公司(Saudi Aramco)5日宣布,調高明年1月銷往銷往亞洲和美國所有等級原油的價格,賣給亞洲客戶的阿拉伯輕質原油售價每桶將調漲0.6美元,比阿曼/杜拜基準油價平均值溢價3.3美元,為2020年2月來最高。
沙國明年1月賣給亞洲客戶的其他各品級原油官定售價,分別為超輕原油每桶溢價6.15美元(提高0.3美元)、特輕原油溢價4.50美元(調高0.5美元)、中級原油溢價3.05美元(上調0.7美元)、重級原油溢價1.80美元(調漲0.8美元)。沙國也調升明年1月外銷到美國的官方原油售價,每桶調漲0.4至0.6美元。
沙國調漲官方售價符合市場預期,也反映沙烏地阿拉伯國家石油公司管理層的樂觀展望。沙烏地阿拉伯國家石油公司執行長納瑟上周表示,對石油需求「非常樂觀」,並認為市場對Omicron病毒反應過度。
與此同時,來自Omicron疫情最嚴峻地區南非的初步數據顯示,Omicron病毒並未導致住院病例數激增,而且患者多為輕症,美國流行病專家佛奇也說,Omicron病毒的嚴重程度看來不高,都振奮市場信心。
國際油價上漲的另一因素,為伊朗迅速重返國際油市的預期下滑。美國上周末表示,伊朗重返2015年核子協議的機率日趨渺茫,為美國對伊朗核子協商所做的歷來最悲觀評估,歐洲官員也對伊朗強硬派新政府的諸多需求感到不滿。
沙烏地阿拉伯是全球最大原油出口國,出口的原油約60%銷往亞洲。沙烏地阿拉伯石油公司的官方售價被視為油市風向球,通常會影響油價。
沙國喊漲油價 催升國際盤
-
全球糧價攀十年高峰
〔經濟日報 / 編譯林奕榮 / 綜合外電〕
聯合國糧農組織(FAO)表示,由於小麥及乳製品需求強勁,全球糧價11月續攀抵十年來高點,逼近歷史新高。糧價持續上揚已加劇各國消費者和政府對通膨的擔憂,預料將強化各國央行的鷹派立場。
FAO表示,11月全球糧價指數11月上升1.2%至134.4點,是2011年6月以來最高。在幾個最大的經濟體,通膨飆漲更明顯,也可能讓最貧窮國家更難進口食物,致使飢餓危機惡化。
消費者預算已因新冠疫情和能源價格飆漲影響而吃緊,現在又因糧價上漲而面臨更大壓力,未來幾個月消費者料將感受到通膨效應。
受能源價格大漲的影響,歐元區10月生產者物價指數(PPI)比去同期攀升21.9%,升幅高於預期;經濟合作發展組織(OECD)成員國的10月通膨率也已竄升至近25年高點,但OECD認為,通膨壓力將在今年底或明年初消退。
Fed褐皮書也凸顯經濟在秋季所面臨的供應鏈瓶頸與通膨壓力,將為Fed下月加快縮減購債提供新論據。
另一方面,南韓11月消費者物價(CPI)年比攀升3.7%,為2011年12月來最大升幅,令通膨疑慮升高,強化南韓央行將在明年1月升息的預期。
全球糧價攀十年高峰
-
高盛推演經濟四大情境
〔經濟日報 / 編譯林奕榮、劉忠勇 / 綜合外電〕
新變種病毒對全球經濟成長影響會有多大,高盛(Goldman Sachs Group)經濟學家列出四種情境。高盛強調,由於尚不清楚Omicron變種病毒會朝哪個方向變化,因此還不急著調整他們的經濟預測。
高盛列出四種情境:
第一是「下行」情境,若Omicron的傳染速度比Delta變異株更快,將導致明年第1季的全球成長率(年率季增幅)降至2%,比高盛目前預測少了2.5個百分點,但明年全年預料仍將成長4.2%,通膨前景則「模糊不明」。
第二是「嚴重下行」情境,如果Omicron病毒造成的重症和住院情況都比Delta嚴重,將重創全球成長,但對通膨的影響也是模糊不明。
第三是「虛驚一場」情境,若Omicron病毒的傳布速度比Delta慢,將不會對全球經濟成長和通膨造成重大影響。
最後是「上行」情境,若Omicron病毒傳染力略強,但重症病例遠更少,經濟有望持續回歸常態,全球經濟成長率將高於高盛的基本預測,且通膨可能下降。
高盛經濟學家海濟斯說,基於Omicron病毒的諸多不確定性,因此暫不調整對經濟成長、通膨及貨幣政策的預測。
科學家正在分析Omicron病毒是否會逃避疫苗的免疫作用,及這種病毒引發症狀的嚴重程度,花旗策略師預期,更明確的資料約需時二至八周才會出爐,投資人至少未來兩周都面臨高度的不確定性,建議減碼槓桿部位。
此外,世界衛生組織(WHO)29日警告,跡象顯示新冠病毒的Omicron變異株傳染力更強,風險經評估為「非常高」,可能導致全球新冠確診病例激增,造成「嚴重後果」,呼籲成員國開始廣泛檢測。
此外,WHO在29日向194個成員國發布技術簡報文件指出,Omicron病毒的突變,可能使其逃脫疫苗或先前感染時產生的免疫保護,更容易傳播,「Omicron在全球進一步擴散的可能性很高,鑒於這些特徵,未來新冠病例可能激增,並造成嚴重後果」。該機構已經說,需要好幾天或好幾周的時間,才能理解Omicron變異株
高盛推演經濟四大情境
-
吸引外資來台 全委業務鬆綁
〔工商時報 / 魏喬怡、彭禎伶〕
爭取海外理財商機,金管會再送投信投顧利多。金管會證期局副局長蔡麗玲2日宣布,為吸引國內外機構法人的資金全權委託國內業者操作,擴大國內資產管理規模,已修法開放「高淨值投資法人」海外全委資產可不用先移回國內保管,再申請匯出投資海外,可大幅節省法人客戶的流程及費用,有利投信顧爭取外資法人新商機。
蔡麗玲表示,有投信投顧業者反應,如上市櫃公司海外子公司有海外理財需求,且比較相信台灣的金融業者,希望全委投資,但現行規定若是海外法人機構要全權委託國內投信投顧業者投資海外,錢要先匯入台灣找國內金融機構擔任保管銀行,再匯出去海外投資,過程比較繁複、且會增加成本。
據金管會統計至2021年10月底止,投信投顧業全委有效契約總額2兆784億元,其中,政府基金占25.2%、投資型保單占51.12%、本國法人占21.68%,外國法人只有173億元,代表外資法人發展空間仍大。
此次鬆綁就是法人機構若是符合高淨值投資法人條件,且已有國外保管機構,其淨資產超過新台幣200億元、設有投資專責單位且配置符合一定資格條件的適任專業人員、持有有價證券等部位達新台幣10億元以上、內部控制制度訂有合適的投資程序及風險管理措施,具有充分金融商品專業知識或交易經驗,以書面向投信投顧事業申請為「高淨值投資法人」後,就可以不用將錢先匯入台灣找保管銀行,可逕用原本海外的保管機構,展開全委投資。
另明定投信投顧事業、信託業及其董事、監察人、經理人、業務人員及受僱人辦理或兼營全權委託投資業務,運用委託投資資產或信託財產買賣有價證券及其相關商品時,不得為自己或他人之利益買入或賣出;併就現行事業及其人員禁止行為中規範之投資標的修正增加證券相關商品。
蔡麗玲表示,此次修正證券投資信託事業證券投資顧問事業經營全權委託投資業務管理辦法第11條、第19條、第36條,修正條文已預告期滿,將於近期發布施行。
吸引外資來台 全委業務鬆綁
-
中經院:台灣指數雙升
〔經濟日報 / 記者葉卉軒 / 台北報導〕
中經院昨(1)日公布11月台灣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PMI)為59.5、非製造業經理人指數(NMI)為62.3,二指數雙雙走升。中經院院長張傳章表示,兩指數表現都相當不錯且穩健,關於新變種病毒Omicron對未來經濟情勢的衝擊,他評估若防疫措施做得好,影響應該不大。
針對行政院為了穩定物價,昨起針對大宗物資實施為期四個月的降稅,張傳章則認為,對於平抑國內物價會有正面效果。
中經院指出,PMI一度在9月滑落,11月再攀升1.2至59.5,是連續17個月擴張。張傳章表示,主因是新增訂單與生產指數呈現擴張速度加快所致。
11月NMI更是大幅彈升3.8至62.3,為指數創編七年多來最快擴張速度。
其中,PMI明顯攀升,主要是電子暨光學產業的訂單,經11月供應鏈調整後已比預期好。NMI則因為疫情趨緩管制放鬆,又加上進入年底結案與促銷旺季,以及百貨周年慶、雙11促銷,以及業者配合振興五倍券加碼促銷所致。
至於新變種病毒Omicron對經濟情勢的衝擊,張傳章指出,「別人的劣勢,就是我們的優勢」,最重要還是防疫要做得好,並應加速疫苗接種的覆蓋率。
中研院經濟研究所研究員簡錦漢分析,11月PMI能夠明顯攀升,主要是因為中國大陸現在的供電量比較穩定,半導體缺貨也有稍稍舒緩的現象,對整個供應鏈暢通都有幫助。
不過,未來幾個月的疑慮是中國大陸即將舉辦北京冬奧,為了讓空氣變好,很有可能要求工廠停工,以及新變種病毒Omicron,都會對接下來的經濟發展有所疑慮。
中經院:台灣指數雙升
-
鈔票變薄 國銀存放比仍創新低
〔聯合報 / 記者戴瑞瑤 / 台北報導〕
資金過剩、利差縮小,國銀存放比史上首度跌破百分之七十大關。據金管會銀行局昨公布十月存放比為百分之六十九點九三,續創史上新低。放款速度跟不上存款增加速度,也顯示目前民眾投資信心不足,儘管感嘆「鈔票越來越薄」,但多數人對資金運用依舊保守,單純只想把錢放在銀行。
據銀行局統計,國銀存放比從二○一八年開始一路下滑,二○一八年存放比還有百分之七十三點六八,二○一九年下降到百分之七十二點七一、二○二○年再下降到百分之七十點二四,今年截至十月則跌破百分之七十大關,來到百分之六十九點九三。
存放比一向被視為銀行獲利的重要指標。若存放比太低,顯示銀行收了很多存款、放款卻很少,相對可賺的放款利差也減少,表示未將資金做最有效運用;對民眾來說,則代表投資信心不足,大家寧可把錢放在銀行,即使物價飛漲、錢越來越薄,也不願拿去投資或運用。
今年前十月存款增加二點八六兆元,但放款只增加一點八六兆元。銀行局副局長林志吉表示,目前存放款差額約有十四兆元,放款速度一直沒有跟上存款增加的速度;但近年台商回流,除匯入資金外,資金需求甚至比以往更多,存放比低不代表企業經濟活動不需要資金,也許是企業從其他管道取得資金,會持續觀察。
十月份國銀存款增加三五四七億元,但放款只增加一七九七億元。
林志吉指出,目前看到合庫、台銀、北富銀存款增加較多,主要都是企業法人存款量增加,像「國內市值最大的那家公司」發債款匯入金額就超過二百億元,也有國營事業三角貿易匯入款與外國建廠資金匯入等。
放款增加部分,以資金用途來看是以購置不動產放款增加一○二八億最多,其次是企業周轉金;放款對象來看,是以個人放款增加一○五六億元最多,其次是民營事業放款與公營企業放款。
鈔票變薄 國銀存放比仍創新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