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最新消息

  • 3.jpg

    專注原則,國際避險專業策略 - 商周財富網

    新冠肺炎(COVID-19)成為干擾全球經濟的最大黑天鵝,在渾沌不明時刻,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全球許多大型投資人包含股神巴菲特已漸漸進行減倉行動,全球金融的市場不安因素接踵而至。Armor Capital | 鎧・資本過去深耕第三方專業金融市場,今年以國際級財富管理視野,提供根本性的專業升級金融諮詢服務,量身定製8%避險策略,放大財富時間自由,90億元資產配置實戰經驗成果,深受高資產族群信賴。

    走進位於南港的「砳建築」Armor Capital | 鎧・資本總部,橢圓視覺空間設計,呼應建築緊鄰基隆河畔玉帶環腰地勢,居高臨下眺望眼前無環視野,一身俐落剪裁西服造型的張鎧麒霸氣宣示:「最大化客戶財富價值,必須在肯定性的前提下執行,安全穩健將會一直是鎧・資本的品牌價值!」

    專業為導向美國註冊財務策劃師認證

    精通日文,曾在日本、上海、香港等海外市場累積近20年經驗的張鎧麒,也曾任香港市值最大上市集團的高層經理管理人,是國内少數擁有國際級前瞻思維的頂尖財務策劃師。對於國內第三方金融機構過去總是徘徊在銷售之間,他開門見山就以最淺顯易懂的方式表明專業的第三方機構是不能夠做銷售的,清楚說明鎧・資本與同業的差異。

    事實上,國內金融前線產業可分為項目銷售、代理銷售與第三方機構三大版圖,前者是以基金、保險公司為主;代理銷售則包含保經公司、銀行;身為第三方金融機構代表的張鎧麒,以男士最愛的汽車巧喻,「三者關係就像是原廠vs代理商vs車評人,假設消費者對車不是那麼了解,車評人可以在沒有品牌利益衝突下,根據購車人的年收入、使用目的,日常使用的距離,推薦最適合車款。」

    正因跳脫單一車廠或代理商,車評人可給出更公正客觀的諮詢建議。同理,第三方金融賣的正是以專業為導向理財諮詢顧問內容。張鎧麒挟過去十多年深耕國際金融業界歷練,為求專業諮詢的完整度,跨越五個國家的證券商、銀行、私人銀行、保險經紀的整合出Armor Capital | 鎧・資本獨自的國際金融資源系統,在此前提下打造全台第一支具有國際規格的專業財務策劃師團隊,所有人員以取得ACFP、RFP認證為前提作為執行專業諮詢。

    客製化諮詢追求低風險中的極低風險

    「我們的角色就像是私人理財規劃師」不隸屬於任何一家金融集團體系下的鎧・資本,無論是有資產傳承需求的退休族、提升成長收益或金融避險再升級,透過第三方專業機構的特性,運籌帷幄全球最先進資訊及資源,提供客戶完整的安全策略且客觀中立的角度,給予全方位客製化理財規劃服務。

    以專業立場來看金融市場,利息既然是固定的,要創造穩健的收益現金流,收入也必須是固定的,舉個例子說明:如果市場資金成本為利息,利息就會變成固定的支出,透過鎧・資本的避險策略可得出高於此固定支出的報酬,收入-支出為收益,高於成本的收益策略一直為專業價值主軸,張鎧麒直言:

    『在肯定性的情況下,建立固定收益的訊息利差策略,正是Armor Capital | 鎧・資本的專業價值所在。』這樣的固定收益模組是海内外中高資產族群常見的特性,但其實不應該是特權。既然國際間有的避險策略專業,台灣也應該要有機會跟管道可以接觸這樣的資源,正是Armor Capital | 鎧・資本的創辦理念。

    針對不同客戶需求,在私密且安全的前提下提供一對一專業諮詢,有別於同行提供各類型的銷售項目,Armor Capital | 鎧・資本只專注在避險領域,張鎧麒強調:「我們只做低風險中的極低風險,儘管如此仍有穩健的獲利。」

    專注於避險 安全守護客戶的每一分錢

    不單以投資標的規模、穩健度與評級等單一指標做考量,他強調:「我們的專業不應該去幫任何一間公司背書,不是說大公司過往稳健就不會倒,要從結構面来降低風險,最有效的辦法是去深入了解有哪些防護機制。」例如債券必須要慎選擔保品機制,即使公司出狀況,對投資人的影響也會有限,才能安全守護客戶辛苦賺來的每一分錢。

    以專業為起點,協助優化客戶國內外財務分配、調整投資風險,省下汲汲營營逐利的時間,累積豐厚的財富。張鎧麒認為,台灣投資人之所以偏愛比較,正因為長年缺乏來自專業的安全感,反觀,海內外的中高資產客群只做二件事情,一是尋找專業,二是交給專業,透過專業溝通討論,協助客戶自我的財管策略。放眼台灣的整體金融環境而論,項目銷售以及銀行等代理銷售日常的業務範疇中,所無法擁有國際間的實務經驗,而國際實務經驗是我們的競爭力,也是可以守護好每一位客戶資產的重要專業依據。

    財富的真諦多一分利潤就多一些選擇

    財富=時間X金額,每個人所擁有的資產金額是不確定的,但人人擁有的時間都是一樣的,唯有掌握全球最先進的金融資源才能充分運用時間使財富增長。事實上,財富價值背後的最大意義就是選擇,絕大多數人只懂得管理金錢,卻不擅長管理時間,唯有當金錢配合時間才有具體價值體現化。

    張鎧麒認為,用變數去面對變數,是市場大眾的慣性,但財富管理本充滿變數,反而更需要善用避險來因應變數。所謂財富的真諦,不外乎多一分利潤,也就多一些選擇,Armor Capital | 鎧・資本的專業其實就是將這一分變得更加準確,因為伴随著時間肯定性增長的財富是所有人都值得擁有的。


    新聞來源:商周財富網 https://wealth.businessweekly.com.tw/GArticle.aspx?id=ARTL001000801&type=manager
    more
  • 最新歐元區PMI顯示,上月歐元區經濟成長動能趨緩,降至九個月來最低水準。(路透).png

    歐元區PMI探九個月低點

    〔經濟日報 / 編譯湯淑君 / 綜合外電〕
     
    最新綜合採購經理人指數(PMI)顯示,上月歐元區經濟成長動能趨緩,降至九個月來最低水準,原因是新冠肺炎疫情復熾,抑制服務業景氣擴張,且若各國實施更嚴格的防疫限制,經濟活動可能進一步承受打擊。

    IHS Markit公布,歐元區去年12月的服務業與製造業綜合PMI終值為53.3,低於初估值53.4和去年11月的55.4,更滑落到去年3月來最低。綜合PMI被視為衡量整體經濟健康度的良好指標,以50為榮枯分界線,高於50代表景氣擴張。

    新冠病毒變種Omicron去年底迅速傳播,迫使歐洲多國政府重新祭出防疫措施以抑制傳染率,歐洲最大經濟體德國的動作尤其積極,明顯打擊該國服務業景氣,使元月展望蒙上一層陰影。

    報告指出,服務業景氣降溫是拖累綜合PMI的主因。IHS Markit經濟學家海斯(Joe Hayes)說:「11月所見的產值加速擴張,不幸證明為時短暫。Omicron變種病毒擴散對服務業衝擊特別深,反映消費者又遲疑起來。」

    凱投宏觀(Capital Economics)分析師亞倫雷諾茲(Jack Allen-Reynolds)說:「12月綜合PMI終值證實,歐元區經濟在2021年底減弱,經濟動能漸失,但景氣仍在擴張。」

    海斯指出,各國政府紛紛加強防疫措施因應疫情再起,歐元區經濟風險隨之升高。

    歐元區上月服務業PMI降到去年4月來最低的53.1,低於初估的53.3和11月的55.9。

    需求減弱和防疫限制趨嚴,使歐元區服務業者招聘腳步減緩至5月來最慢。去年12月的聘僱指數,從去年11月的55.4降到53.6。

    上月歐元區製造業PMI也呈現下滑走勢,降至58,但與初估值相同,顯示當地製造業景氣有韌性,且供應鏈瓶頸改善或已局部減輕物價壓力。

    然而上月投入價格綜合指數為74.1,雖比去年11月的76.0稍降,仍然偏高。產出價格指數也下降,但仍盤旋在高點。海斯認為,這顯示歐元區通膨仍「過熱」。

    歐洲央行(ECB)上月調高通膨預測,預估2022全年通膨率將達到3.2%,遠高於ECB訂在2%的目標。
    more
  • 美股5日下跌,華爾街對金融政策即將收緊作出反應,道瓊工業平均指數在2022年首次收跌。美聯社.png

    Fed升息後就縮表 道指重挫近400點

    〔世界日報 / 財經新聞組 / 綜合報導〕
     
    美股5日下跌,華爾街對金融政策即將收緊作出反應,道瓊工業平均指數在2022年首次收跌。

    藍籌股道指數下跌392.54點或1.07%至3萬6407.11點,盤中一度觸及新高。史坦普500指數下跌92.96點或1.94%至4700.58點。科技股那斯達克指數暴跌522.54點或3.34%至1萬5100.17點,創去年2月來最糟單日走勢。

    國債殖利率大升至當日高點,對股指造成壓力,因為投資人消化了聯準會(Fed)最近一次的會議記錄;會議記錄顯示Fed正討論在今年晚些升息後不久開始縮減資產負債表。

    Fed現在正在縮減購債規模,並且已經向市場表明將在3月完成縮減後不久升息。但市場也在觀察Fed屆時如何處理其近9兆元資產負債表。會議紀錄顯示,官員們正在考慮縮減資產負債表並提高利率,以此作為取消寬鬆政策的另一種方式。

    會議紀錄指出:「幾乎所有與會者都同意,在聯邦基金利率目標區間首次上調後的某個時機候開始縮減資產負債表可能是適當的。」

    Infrastructure Capital Management CEO哈特菲爾德(Jay Hatfield)表示,Fed縮表是「今年的關鍵風險」,「如果Fed開始縮減資產負債表,那將是災難性的。我認為它們會維持資產負債表不變;只有在通膨持續升溫下,才可能開始讓資產負債表縮減。」

    如果發生這種情況,他說,「不僅是它們不再注入流動性,而是在取消流動性。」「當Fed從股市中取出流動性時,沒有人想進入股市,就像巴菲特出售可口可樂部份一樣。」

    Fed還暗示可能會更加積極地升息,「與會者普遍指出,有鑑於對經濟、勞動市場和通膨的個人看法,可能有必要比早先預期的更早或更快地提高聯邦基金利率。」

    大型科技股全面走跌,Netflix和Alphabet分別下跌4%和4.59%,Meta Platforms和微軟都下跌逾3%,蘋果則收跌2.66%。

    在瑞銀調降評級後,Salesforce下跌8.29%。瑞銀還削減Adobe目標價,使其下跌7.14%。在晶片製造商方面,Advanced Micro Devices下跌5.73%,輝達和Marvell分別下跌5.76%和4.81%。

    哈特菲爾德說,「投資人已從科技股、高成長股和動能股轉向價值股、周期性股和收益股。」「推動這種情況的肯定是流動性,而不是利率。只有有流動性,就會尋求動能,因為Fed正在迫使股票和債券上漲。如果Fed要撤出流動性,大家就想要最便宜和風險最低的。」

    即使市場拋售,Honeywell和開拓重工仍維持不跌。美國商銀調升輝瑞評級,並指出該公司從新冠疫情療法中獲得的利潤為該股提供了上漲空間。輝瑞上漲2.02%。

    Oanda資深市場分析師莫亞(Edward Moya)說,「今年上半年美國經濟成長前景強勁,有利於周期性股票;但因Fed尚未正式展開升息周期,科技股的持續回調是不合理的。」
    more
  • 在全球總體經濟與金融市場波動增加的背景下,路博邁投信建議投資人增加具備穩健收益的債券資產。圖/路透社.png

    通膨+升息 債券投資該如何因應?

    〔聯合報 / 記者賴昭穎 / 台北即時報導〕

    伴隨通膨升溫,以及聯準會貨幣政策啟動漸進式調整,在全球總體經濟與金融市場波動增加的背景下,路博邁投信建議投資人增加具備穩健收益的債券資產,一方面持續享受資金行情帶來的成長空間,另一方面藉由分散配置來加強投資組合保護力。短線上債券市場在QE縮減購債前及初始期間出現修正,且市場已反應今年升息3碼的預期,現在反而是進場布局全球策略收益債的好時機。

    2022年全球經濟將持續成長,並同時進入景氣擴張周期的中後段,預期通膨升溫、貨幣政策調整將是主導金融市場走勢的重要關鍵。而面對通膨及利率走升的環境,投資該怎麼辦?路博邁指出,聯準會為因應通膨升溫,除了宣布將開始加速縮減購債,利率點陣圖也顯示所有成員皆支持今年啟動升息,目前市場價格已反應今年升息3碼的預期,不過即使升3碼,基準利率也僅位於0.75%至1%,扣除通膨後,實質利率依舊為負,顯示資金對收益的龐大需求仍有利於債券資產。

    此外,在景氣擴張周期中後段,雖然預期股市表現仍會優於債市,但總體經濟波動將增加,市場上基金經理人已多開始採取槓鈴策略,也就是同時投資積極與保守資產做為互補。因此,在資金持續流往股市時,投資人亦可以布局具備穩健收益的債券資產,彈性調整配置,藉由追求下檔保護來強化2022年的投資成效。

    路博邁投信指出,全球策略收益債廣泛布局於全球多元化債券,能快速應對市場變化,掌握不同環境的投資機會,也能分散並降低風險。統計過去30年,全球策略收益債平均單年度報酬率為6%,於通膨高於2%年度的平均報酬率達6.5%,凸顯長期績效穩健,即便於通膨偏高期間也能創造好表現。根據回測,單一股票或債券資產加入全球策略收益債,只要進場投資滿一年,投資勝率將大幅提升,強化資產防禦力,適合接下來的市場環境。
    more
  • Kevin3.jpg

    突破Z世代 以專業避險戰勝市場風險 - 商周Smart智富

    more
  • billie-dollar-money-background.jpg

    台幣強勢 製造業出口叫苦

    〔經濟日報 / 記者鍾泓良 / 台北報導〕
     
    台灣外銷及出口景氣良好,但也推升新台幣匯率,較主要競爭國家強勁,連帶影響到製造業出口商實際收益。對此,經濟部統計處認為,大廠商均有針對匯率風險管理措施,中小廠家則須看出貨日期的匯率才能評估實際影響。

    根據統計處資料,新台幣11月對美元匯率為27.82元,較去年同期升值3.6%。和我國主要競爭對手匯率相比,包括日圓、韓元、新元對美元匯率則分別較上年同期貶值8.4%、5.6%、0.6%;人民幣對美元雖升值3.4%,但升幅不如新台幣,新台幣站穩「最強亞幣」寶座。

    但超強勢的新台幣匯率讓出口大廠哀鴻遍野。統計處解釋,新台幣雖然續居高檔,可能會影響到台灣貨品出口競爭力及國內廠商實質收益。但實際上台灣今年外銷訂單及出口表現都是屢屢創高,由此可知匯率影響因素小;此外,美國聯準會(Fed)已預告升息,市場預估美元將會升值,如此台灣升值壓力就會減緩。
    more
  • 行政院副院長沈榮津(圖中)率內閣成員出席工商協進會工商早餐會。 行政院/提供.jpeg

    企業大咖憂缺電 喊超前部署

    〔經濟日報 / 本報綜合報導〕
     
    公投不挺核四,產業界憂缺電。台積電(2330)董事長劉德音、中美晶董事長暨台灣太陽光電產業協會理事長徐秀蘭、工商協進會理事長林伯豐、欣興電子董事長曾子章等企業大咖昨(21)日同聲籲請政府重視缺電問題,務必超前部署。

    工商協進會昨天舉辦工商早餐會,由林伯豐、行政院副院長沈榮津共同主持,其他包括經濟部長王美花、環保署長張子敬、外交部次長田中光、交通部次長陳彥伯、衛生福利部次長薛瑞元、財政部次長李慶華、國發會副主委施克和及金管會副主委蕭翠玲等內閣官員出席。劉德音等企業大咖,則對政府提出能源建言。

    劉德音指出,淨零碳排是世界趨勢,台灣應儘快趕上,缺電的問題必須政府與民間合作,重點在於在綠能上來之前,台灣要怎麼度過,政府應超前部署。

    徐秀蘭表示,人民用選票表達了對於核四安全的疑慮,這也讓朝野都能夠了解台灣能源已經沒有退路,積極建構再生能源是最快速且能補足企業對綠電需求的不二法門。政府對缺電問題應該會有更積極的作為,產業界也勢必會全力支持政府發展太陽光電建置。

    林伯豐表示,他認同鴻海集團創辦人郭台銘「明年缺電說」一事,台灣綠電建置進度慢,加上天然氣發電在全球碳排放路徑圖不合COP26規範;因此,燃煤會增加,碳排放無法減少,對台灣全球供應鏈會產生負面影響。但是,公投結果須尊重,工商界要的就是減低碳排放、發展綠電,政府的職責民間企業界願意配合。

    曾子章認為,綠能發電仍看天吃飯,台灣這二年不少鮭魚返鄉、新建工廠用電量大,確實會讓人有點擔心。建議台灣各大廠在政府的支持下,短期先加速汰換採用節能馬達,長期也盼望更好的能源政策。

    研華董事長劉克振表示,明年台灣應會缺電,尤其大家還在準備發展電動車等;各企業也在努力節能減碳,相信大家會一起想辦法解決,「不然會活不下去」。

    華碩共同執行長許先越認為,對於缺電,相信政府會有一套好的解決方式,華碩在國內是以研發跟行銷為主,將與代工廠持續協商如何避免缺電情形發生。

    遠傳總經理井琪表示,遠傳透過與亞太電信共頻共網,已減少一條5G網路建設,遠東集團內企業也會一起設立太陽能電廠,提升綠電使用率。(記者謝柏宏、尹慧中、謝艾莉、吳凱中、黃晶琳、陳昱翔、鄭鴻達)
    more
  • 房屋示意圖。圖/經濟日報 資料照片.jpeg

    房屋無償借親人 留意稅事

    〔經濟日報 / 記者翁至威 / 台北報導〕

    將房屋無償借給親人是相當常見的情況,不過即便是無償出借,仍有可能被國稅局設算租金收入。國稅局表示,判斷是否應設算租賃所得有兩關鍵,第一是雙方在法律上的親屬關係,第二則是實際使用情形是否供營業等。

    財政部高雄國稅局近期接到民眾詢問,一位陳先生將房屋無償提供給姐姐從事美髮院營業使用,雙方也已簽訂無償租賃契約,那國稅局是否還會核定陳先生有租金收入呢?

    一般民眾聽到陳先生的狀況,可能會認為姊弟之間的無償借用,應該沒有課稅問題吧?不過實際上國稅局的答案是,仍會依照當地租金行情來設算陳先生的租賃所得。

    高雄國稅局表示,依據《所得稅法》規定,首先要從「親疏遠近」來判斷,這裡的親疏遠近不是指親人感情,而是單純就法律上而言,如果無償出借的對象是配偶、或直系親屬,例如父母、子女等,才有機會免核定租賃收入。

    陳先生的案例中,姐姐是屬於旁系血親,在法律上仍屬於「他人」,無償出借給他人,仍應依租金行情設算租賃所得。

    除了就法律上的親屬關係來認定外,國稅局表示,並非所有無償出借給配偶、直系親屬的案件,都能夠免設算租金,第二個必須考量的因素,是出借房屋的使用情形。

    國稅局表示,假如無償出借給配偶、父母子女的房屋是供自住、經營獨資商號等,就可免計算租金;但如果房屋是出借供經營公司、合夥商號等,仍要按照當地租金情況來計算租賃收入。

    其中若是做合夥商號,則國稅局會按照合夥比例來計算,例如本人有出資三成,其他合夥人出資七成,則供其他合夥人使用的七成部分,應計算租賃收入。

    此外,財政部官員也提醒,為避免租賃雙方講好,刻意壓低申報租賃所得、逃漏稅,若國稅局發現雙方約定租金過低,稽徵機關也可依當地一般租金行情,來調整計算出租人租賃收入,並補稅。
    more
  • 由於比特幣創新高後跳水,加上各國政府加大監管嚴打的力道,投資專家普遍看空明年加密貨幣的行情。圖/Unsplash.jpeg

    監管嚴打 分析師喊比特幣下探1萬美元

    〔工商時報 / 林國賓〕
     
    由於比特幣創新高後跳水,加上各國政府加大監管嚴打的力道,投資專家普遍看空明年加密貨幣的行情,有分析師甚至喊出明年比特幣將下探1萬美元,等於打回一年半前的原形。

    比特幣今年上演噴出行情,11月份更一舉衝上近6.9萬美元的新天價,之後跳水大幅拉回,目前約在5萬美元左右,短線跌幅達3成,陷入熊市泥沼。

    儘管如此,比特幣今年年線累計狂飆約70%,並一舉帶動加密貨幣總市值升破2兆美元大關。今年有連串利多激勵加密幣大爆發,包括第一家加密幣公司Coinbase今年4月股票上市、高盛等華爾街多家投行採用與第一檔連結比特幣的美國期貨ETF獲准發行。

    不過,由於各國政府加強監管加密幣,加上比特幣短線跳水崩跌衝擊市場信心,投資專家普遍看空明年加密幣展望。

    英國薩塞克斯大學財金教授亞歷山大(Carol Alexander)表示,比特幣明年最低可能下探1萬美元支撐,等於是吐光過去一年半的所有漲幅。 亞歷山大指出,「比特幣毫無基本價值,它比較像是一種玩具,而不是投資。如果我是手上有比特幣的投資人,我會想著盡快脫手,因為明年可能會大崩跌。」聯合銀行私人銀行首席股票策略師羅文史坦(Todd Lowenstein)也指出,「無庸置疑,從比特幣線型走勢看來似乎會跟隨歷史許多資產泡沫與破滅,尤其是聯準會(Fed)立場更加鷹派,流動性充沛的資金行情將會退燒,價格高估的資產將首當其衝。」

    當然,還是有分析師認為加密幣多頭行情並未結束,東京加密通貨交易所Bitbank分析師長谷川裕也(Yuya Hasegawa)表示,加密幣最大風險是Fed的量化寬鬆退場,「這一部份已經確定,而且市場可能也已反映完畢。」
    more
  • 路透評選出2021年10大科技熱門詞彙,包括元宇宙和NFT都上榜。路透.jpeg

    元宇宙、NFT都進榜 2021年10大爆紅科技詞彙你懂幾個?

    〔經濟日報 / 編譯林奇賢 / 綜合外電〕
     
    回顧這一年,儘管新冠疫情繼續讓全世界吃足苦頭,但科技業依然活力滿滿、創意十足,有某科技公司執行長從1990年代的科幻小說汲取靈感,還有網路上出現DAO,試圖買下罕見的美國憲法副本。路透評選出2021年10大科技熱門詞彙,包括元宇宙和NFT都上榜。

    元宇宙(Metaverse)

    「元宇宙」在廣義上指的是共享、沉浸式的數位環境,讓人們可以穿梭其中,可能是透過虛擬實境(VR)、擴增實境(AR)頭戴式裝置或電腦螢幕進入。有些科技公司執行長認為,元宇宙將成為行動網路的後繼者。臉書10月還因此改名Meta,反映該公司的新事業重心。

    Web3

    Web3用來描述網路可能進入的下個階段:一個運行在區塊鏈(用以記錄事物)上的去中心化網路。

    語音社交

    今年的一大話題是即時語音對話工具。語音社交平台Clubhouse在防疫封鎖期間一夕爆紅後,科技公司爭相推出也有相關功能的產品。

    NFT(非同質化代幣)

    今年大受歡迎的NFT,是一種所有權在區塊鏈上的數位資產,使交易紀錄可以保存在相互連結的電腦。今年3月,美國藝術家Beeple一件數位作品,在佳士得拍賣行以近7,000萬美元落槌,是主要藝術拍賣行史上首次賣出非實體形式的拍品。

    去中心化

    去中心化就是把公司或政府的權力和營運轉移給用戶,如今已成為科技圈的重要主題。如此轉變可能會影響到各方面,例如產業和市場如何進行像平台的內容審查等功能。舉例來說,推特正在投資名為「藍天」的計畫,為社群網路打造去中心化的通用標準。

    去中心化自治組織(DAO)

    DAO一般是指成員藉區塊鏈技術來經營的網路社群,DAO使用智慧合約,這是建立團體規定和自動執行決策的程式碼。

    遊戲化金融(GameFi)

    遊戲化金融廣義上指的是,遊戲玩家透過玩電動遊戲賺加密幣的趨勢。例如,在Axie Infinity戰鬥勝利,便能獲得遊戲代幣。

    山寨幣(altcoin)

    這個詞彙涵蓋比特幣問世之後的所有加密幣,從乙太幣(目標成為未來金融系統的骨幹)到狗狗幣(起初被發明只是個玩笑、因馬斯克而大紅大紫),不一而足。

    全自動輔助駕駛試用版(FSD beta)

    特斯拉(Tesla)今年向大眾推出升級後的FSD beta軟體,讓車子可自動變換車道、轉彎,但這個名字本身就具爭議性,監管機關和用戶表示,該軟體標榜「全自動」,卻仍需駕駛人注意路況。

    晶圓廠(fab)

    晶圓廠今年躋身主流詞彙,原因是全球從汽車到小型電子產品等東西減產,正是來自晶圓廠的晶片短缺所致。
    more
  • 英國金融時報(FT)盤點2022年全球金融市場將面臨的四大問題,提醒投資人慎防四隻「灰犀牛」。(經濟日報 資料庫).jpeg

    FT:2022盯四隻灰犀牛

    〔經濟日報. /編譯任中原 / 綜合外電〕

    時序進入年末,英國金融時報(FT)盤點2022年全球金融市場將面臨的四大問題,提醒投資人慎防四隻「灰犀牛」。

    央行決策失誤風險

    2021年各大央行的政策立場出現「髮夾彎」,從原先認為通膨只是「過渡性」,轉變成「持久性」。許多投資機構都預期通膨將退潮。摩根士丹利(大摩)預測,明年通膨率雖將維持高檔,但將在年初觸頂,因為油價回跌,及供應緊張情勢緩解,其他機構認為,在Fed開始升息時,通膨已經開始回落。

    但貝萊德預估,「未來一年」通膨將持續偏高。德銀表示,若通膨未能趨於溫和,央行將改採「更激烈的緊縮立場,金融市場將出現嚴重的負面反應,且極可能使經濟大幅衰退」。瑞銀認為,央行政策出錯是「2022年投資人及全球經濟的關鍵風險」。

    美股能否持續上漲?

    摩根大通全球股市主管馬提卡認為,現在還不必了結部分獲利,高盛也預測標普500指數明年底時將漲至5,100點。

    但其他機構擔心美股在價位偏貴之際,可能難已延續漲勢。大摩預測明年標普500指數將下跌5%,美銀認為由於經濟成長減速,加上利率升高,美股主要指數將下跌3%。

    歐股表現會像預期那麼好?

    歐洲央行(ECB)上周承諾明年將縮減緊急購債規模,但也重申要到2023年才會升息。彭博資訊調查指出,分析師預測明年道瓊歐洲Stoxx 600指數將上漲6%,因為經濟持續成長,且公債殖利率偏低。

    但美銀預測,這些趨勢明年將會逆轉,歐股指數將下跌10%。品浩集團預估,明年歐股將面臨「更嚴峻挑戰」,因為經濟前景、能源價格上漲及疫情展望都將引發不安。野村控股也認為歐股將承受逆風,尤其是能源價格高漲。金融機構也關注明年4月登場的法國總統大選結果。

    中國大陸與新興市場展望如何?

    LGIM集團指出,新興市場過去一年表現很糟,明年可能遭遇更多利空,部分是因為中國大陸的疫情「清零」政策將難以維持。

    M&G投資公司指出,如果新興經濟體的疫情惡化,資產市場將面臨「重大的下檔風險」,尤其是一些疫苗接種率偏低的國家。 (編譯任中原)
    more
  • 工商時報16日舉辦「多元信託˙安養樂活」系列研討會。(圖/顏謙隆).jpeg

    信託2.0臂助 富過三代成真

    〔工商時報 / 魏喬怡、林昱均〕
     
    由工商時報與信託公會合作舉辦的首屆「多元信託創新獎」系列活動起跑,第二場線上論壇「傳愛傳富、多元傳承」由工商時報與中國信託銀行、信託公會16日共同主辦。

    中信銀個人金融執行長楊淑惠指出,台灣的企業掌門人有超過一半的人在60歲以上,未來十年是傳承接班的高峰期,但調查發現79%尚未付諸實行,如何透過信託等多元機制合法傳承給予下一代迫在眉睫,而業界期盼金管會力推的信託2.0可解決現行法規問題,讓富過三代成真。

    此次線上研討會產官學界齊聚,包括金管會銀行局長莊琇媛、財政部賦稅署副署長樓美鐘、安永會計師林志翔、中信銀個人金融執行長楊淑惠及中信銀理財智庫協理周剛毅、信託公會祕書長呂蕙容共同出席探討信託傳承策略。

    莊琇媛指出,「傳愛傳富、多元傳承」Best Life可以是圓滿生活,但更可以是「圓滿人生」。所謂人生不只在世的人生,還包含後面想照顧的世世代代,照顧後代子孫已超乎一般人想像,也包括企業傳承,更點出「信託」的無限可能。金管會六大興利措施很多比較嚴肅,像攸關人類生存的永續議題、金融機構營運韌性,「信託2.0」是最溫暖、最觸動人心的。

    工商時報社長陳國瑋表示,台灣藏富於民,但四年後將進入超高齡社會,如何把富裕傳下去、把愛傳承下去,要靠信託機制,信託2.0政策理想崇高,但實際運作有困難,身為財經專業媒體希望透過平台讓業界心聲、實際遇到的問題充份溝通,讓信託機制落實傳愛傳富。

    呂蕙容則強調,「一個成功的金融業就是做對社會良善的業務」,信託是最有溫度的金融商品,是社會安定力量,期許信託業及企業能積極加入信託行列。

    楊淑惠指出,中信前身就是信託起家,30年前就很重視員工信託後來才發展各種信託,「信託」最棒的地方就是可傳承委託人意志,企業可以藉信託照顧員工、個人可以傳富傳愛。

    周剛毅則說,運用信託也能鼓勵小孩生小孩。比如說,有些爸媽想給小孩錢、又擔心小孩不願生小孩,就可以用信託來鼓勵小孩結婚,未來的孩子爸媽幫忙養,協助財富傳承。

    樓美鐘指出,信託種類百百種,可依照委託人與受益人身分、資產、本金與孳息等分類,但我國課稅原則只有一種,也就是針對最後實質受益人課稅。

    林志翔表示,我國家族信託工具比起國外仍有所限制,建議應放眼國際市場,開放信託業者做海外信託,幫助台灣家族企業完成資產傳承,將商機與稅負留在台灣。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