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幣強勢 央行成匯損受災戶
〔經濟日報 / 記者陳美君 / 台北報導〕
台灣出口景氣史上最旺,激勵新台幣匯率強升,讓新台幣站上「最強亞幣」寶座;但超強勢的新台幣匯率不只讓出口大廠哀鴻遍野,就連中央銀行也淪為匯損受災大戶;據統計,自2016年至2020年這五年,央行外匯存底有四年都有外匯資產評價損失,今年截至8月底,評價損失已達5,410.35億元。
根據立法院最新報告,央行外匯存底運用產生的外匯資產評價損益結果,自2016年至2020年間,除2018年有評價利益4,238.61億元外,其餘年度皆產生外匯資產評價損失。
其中,2016年外匯資產評價損失為5,049.63億元、2017年更是破兆元大關、飆上1兆1,563.08億元,2020年因新台幣持續升值,使外匯資產評價損失擴增至7,971.92億元,較2019年的4,878.48億元,大幅增加3,093.44億元,增幅達63.41%;今年截至8月底,外匯資產評價損益達到5,410.35億元。
立院報告指出,去年國際主要國家為緩和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影響,持續採行寬鬆貨幣政策,致新台幣匯率波動加劇,央行為維持匯率穩定,去年下半年及全年淨買匯分別為352億美元及391億美元,去年底持有外匯存底5,299.11億美元,較前年底的4,781.26億美元增加517.85億美元,增幅達10.83%;至今年8月底則增加至5,435.78億美元。
該報告認為,今年8月底止,央行外匯資產評價損失已達5,410.35億元,但央行所提兌換損失準備504億元未及評價損失的10%,以8月底我國外匯存底5,435.78億美元的規模而言也明顯不足。
該報告表示,我國為小型開放經濟體,貿易依存度高,外匯市場屬淺碟型,維持新台幣匯率相對穩定有其必要性。央行在考量安全性、流動性及收益性等原則下,應適時評估國際金融情勢發展,動態調整外匯存底的投資組合。
另外,央行持有外匯資產主要為提供我國對外交易流動性,挹注國際收支需求,目的在於調節供需,維持有秩序的外匯市場,雖其對外匯資產管理非首重收益性,但仍應依國際經濟金融情勢強化因應匯率波動的風險承擔能力,以促進財務穩健及維持金融穩定。
2021 11. 26
台幣強勢 央行成匯損受災戶
美擬提前結束QE
〔工商時報 / 陳怡均〕
美國聯準會(Fed)24日公布會議紀錄顯示,愈來愈多決策官員暗示若通膨持續居高不下,他們對加速削減購債持開放態度,並有意提早升息,反映Fed態度更趨鷹派。
市場人士同時預料,Fed在12月中旬的例會將做出擴大縮減購債的決策,甚至可能就是否提前結束量化寬鬆(QE)計畫進行討論。
最新會議紀錄顯示,Fed對於節節攀升的通膨愈來愈不安。許多官員在上次會議表示,物價壓力可能持續更長時間,「多位與會者提到,倘若通膨一直位在超出目標水準,委員會應該做好準備調整資產購買速度,以及比與會者目前預期還提前調升聯邦基金利率目標區間。」
官員們強調,將不會吝於採取適當行動,解決造成長期物價穩定和就業目標風險的通膨壓力。
Fed決策單位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FOMC)在11月2~3日會議後指示,將啟動購債規模逐月遞減150億美元的計畫,預計明年春末夏初全部結束購債。
由會議紀錄來看,一些FOMC成員希望加快縮減購債速度,俾以給予Fed更多時間與彈性邁向升息。
該紀錄提到,「一些與會者建議每月資產購買縮減可超過150億美元,讓委員會更能就聯邦基金利率目標區間做出調整,尤其在通膨壓力居高不下的情況下。」
市場人士預料FOMC在12月14~15日舉行的會議重點將擺在加速縮減購債。Grant Thornton首席經濟學家史旺克(Diane Swonk)表示:「他們會在12月加速退場,目前看來第四季經濟成長可能輕鬆超越6%、接近7%。經濟既強勁又火熱,這不是壞事,這是經濟榮景,你不能逃避,Fed必須做出調整。」
即便12月未做出任何決議,Fed的說法也會比後疫情時期更趨鷹派。
被視為是鴿派官員的舊金山聯準銀行總裁戴莉(Mary Daly)在24日談到,央行每月1,200億美元的購債計畫應加速退場。
根據交易商押注短期利率期貨的合約,市場預期Fed明年升息3次,反觀Fed官員目前預期明年僅升息一次。
2021 11. 26
美擬提前結束QE
羅芙奧線上拍賣-「無設限:NFT專場」 11/26日開跑
〔經濟日報 / 蘇璽文〕
近年區塊鏈的應用發展快速,NFT (Non-Fungible Token)成為新型態的收藏及交易標的,羅芙奧藝術集團將於 2021 年秋季推出「ALL IN : NFT Curated-New Flow of Tweet」,舉行首場 NFT 拍賣專場,搭配實體展覽與系列活動,引領藏家跨入藝術收藏的新紀元,一同成為 NFT 收藏的先驅者。
NFT(Non-Fungible Token)非同質化代幣,發行於區塊鏈上,相較於過往每一枚具有相同價值的同質化代幣如比特幣、以太幣等,每一枚 NFT 皆為獨一無二、無法替代且不可被分割的,承載並記錄著無法被篡改的交易歷史記錄。這樣的特性讓 NFT 在藝術影音創作、遊戲虛寶、票券等許多的領域都能被運用,在確認所有權及防偽上發揮極大的效果。
今年的秋季,羅芙奧以「New Flow of Tweet」重新詮釋 NFT,深信 NFT 除了本身的不可取代性,更代表著新世代人與人間的另類交流方式。如今在社群媒體中以不同的NFT作為頭像已蔚為潮流。頭像(Profile Picture)的選擇象徵著這個個體在虛擬世界中的身分,而選擇怎麼樣的 NFT 放在頭像就代表著擁有者希望在這個虛擬世界中予人的印象、也代表著其對特定理念的認同。許多以 NFT 做為身分認證的組織逐漸發展,為了成為特定組織和群體的一份子而購買特定 NFT,間接促成了現今 NFT交易的熱度。
每一件 NFT 鑄造生成的那一刻,便在區塊鏈上寫下獨一無二的印記;而隨著每一次的轉移,更在不可逆的時間軸上刻劃下一個個節點。每一個節點,代表著一個不可被篡改的事實。以「時間」為主軸,「合節」為意象,正是本次「ALL IN : NFT Curated - New Flow of Tweet」展覽的概念。
11月26日至28日,為期三天的預展,除了將本次 NFT 拍品以前衛的方式呈現、搭配一系列講座與VIP 活動,更融入區塊鏈生成藝術的「隨機性」元素,每一個觀展者眼中的畫面、合影不盡相同。現場更有機會參與一個未完成的共同創作,從被動的觀展者的角色轉換為主動的創作者,讓展覽同時成為創作的場域。
本次拍賣網羅十數件最具代表性的 NFT 項目拍品,如總數僅有 100 件,屢創天價充滿神秘色彩的 Ether Rock、3D 立體像素的虛擬角色 Meebits、NTF 市場上最炙熱的社群、許多名人持有的 BAYC (Bored Ape Yacht Club) 等,更有由藝術家 Rich Lord 創作,於生成藝術的發揚平台 Art Blocks 發行的Geometry Runners,豐富的品項與多元的類型,為羅芙奧首個也是最盛大的NFT拍賣專場。
以線上競投的方式進行,11月26日至12月6日皆可於羅芙奧拍賣平台上進行出價,並採「無聲競投」模式,最高出價金額將保密。至拍賣結束時,最高出價者將以比次高出價者多一口的金額得標。此模式不僅保留競拍的精髓,同時擁有私人洽購的保密優勢。值得一提的是,此次拍賣將開放接受加密貨幣Tether (USDT) 支付指定拍品的成交價款,這將是羅芙奧首次接受加密貨幣支付的拍賣,盼能讓擁有加密貨幣的藏家們以更簡易流暢的方式購得心儀的作品。
2021 11. 26
羅芙奧線上拍賣-「無設限:NFT專場」 11/26日開跑
全球供應鏈 最糟時期已過
〔經濟日報 / 編譯季晶晶 / 綜合外電〕
全球供應鏈困境正開始改善,但航運、製造和零售業高階主管表示,營運要到明年才能回到更正常的水準,但若新冠疫情爆發擾亂關鍵的配銷中心作業,貨物運送將持續延遲。
華爾街日報報導,在美國,沃爾瑪、家得寶及目標百貨等主要零售商都表示,已進口假期購物季所需要的大部分商品,海運費率也已從歷史新高水準回落,在11月12日止當周,跨太平洋的貨櫃運輸成本下降超過25%,是兩年來最大跌幅。
牛津經濟研究院亞洲經濟部門主管庫吉斯表示:「就全球而言,供應鏈問題最糟糕的時期已經過去。」該機構訪調45個經濟體的「各國專家」發現,幾乎所有人都認為供應鏈干擾已經、或將在本季觸頂。
在亞洲,近幾周與新冠疫情相關的停工、能源短缺和港口限制都已緩解,馬來西亞、越南等國家的工廠產量在過去一個月回升。Natixis經濟學家說,這應能改善亞洲的工業生產與全球供應,但也警告許多國家仍苦於因應缺工等問題。
企業高管和經濟學家說,西方消費者對商品的強勁需求、美國塞港未解、卡車司機短缺及全球運費上漲,持續影響復甦,而且還有極端天候和新冠疫復熾等潛在威脅。
2021 11. 26
全球供應鏈 最糟時期已過
美初領失業金人數 52年新低
〔經濟日報 / 編譯林奇賢、林奕榮、林聰毅 / 綜合外電〕
美國上周初次請領失業補助金人數大幅減少,降至52年來最低紀錄,第3季國內生產毛額(GDP)成長率小幅上修,顯示美國經濟持續復甦,聯準會(Fed)加快收緊貨幣政策的壓力加大,美股早盤應聲下跌。
美國勞工部24日公布,在20日止的當周,經季節調整後首次請領失業金人數比前一周減少7.1萬人至19.9萬人,比市場預期的26萬人還少,是1969年來最低紀錄,也可視為美國勞動市場走出新冠疫情的里程碑,只不過未經季節調整前,請領人數比前一周略增約1.8萬人。
上周初次請領失業金人數已遠低於去年4月初的高峰610萬人,且隨著美國重啟經濟的範圍愈來愈廣泛而下降。即便如此,上百萬名美國人仍選擇暫時不投入職場,讓企業難以找到足夠人手,來填補逼近紀錄高點的職缺數。
截至13日止當周,連續請領失業救濟金人數比前一周(經修正後)減少6萬人,至204.9萬人,略比市場預期高。
美國25日適逢感恩節假日,因此24日還公布一連串重要數據,商務部公布的資料顯示,第3季經通膨調整後的國內生產毛額季增年率為2.1%,高於初估的2%,但步調仍是一年多來最慢。在GDP中占比最高的消費者支出成長1.7%,庫存則為整體成長貢獻2.1個百分點。第3季國內生產毛額成長率小幅上修,反映個人支出優於初估。
另外,10月耐久財新訂單意外下降,繼9月減少0.4%後,10月再減0.5%,是5月來最低,反映出運輸設備訂單再次急劇下滑,令經濟學家大感意外,他們原本預期將增加0.2%。若不計運輸設備訂單,10月耐久財訂單增加0.5%,與經濟學家的估計相符。
美國10月資本財(工廠商業設備)訂單增幅則超過預期,凸顯資本投資在第4季初的強勁動能。不計飛機和軍事硬體的核心資本財訂單上升0.6%,優於經濟學家預期的0.5%。
2021 11. 25
美初領失業金人數 52年新低
QA看懂戰備儲油…存放美4個地下鹽穴 已釋出24次
〔世界日報 / 編譯郭宣含 / 綜合23日電〕
拜登政府23日宣布釋出5000萬桶戰略石油儲備(SPR),聯合其他國家共同抑制高漲油價,華爾街日報(WSJ)整理出以下幾項看點:
何謂戰略石油儲備?
美國戰備儲油存於德州至路易斯安納州一帶的四個地下鹽穴中,目前儲存約6億500萬桶原油,可滿足美國數周用油需求。美國政府供應儲備油,由能源部管理;當總統認為「能源供應嚴重紊亂」,即能源供應短缺層面廣泛且歷時已久,恐構成緊急狀態,或恐對國家經濟產生重大負面衝擊,便可依據聯邦法釋出儲備油。
為何現在拜登動用
自美國總統拜登上任12個月後,汽油價格穩定上漲,比一年前增加61%:根據能源部數據,上周全國一般無鉛汽油每加侖平均3.4美元(約新台幣94元)。通膨恐使民主黨的法案陷入風險,迫使白宮採取動作。
雖然增加石油供應量應可降低汽油價,但也難說得準。期貨市場複雜,價格波動因素多,就算壓低原油價格,也難保證汽油價一定跟進或馬上反應。其他國家一起大幅釋出儲備油更能確保油價下跌,不然只有美國油價降,其他市場力量恐再推升油價。
該釋出嗎?正反看法
聯邦民主黨參議員華倫(Elizabeth Warren,麻州)等11名參院同仁11月初致信拜登,建議動用儲備油;拜登政府未能靠外交手段使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增加產量後,拜登顧問也開始考慮儲備油。
不過批評方指出,戰備儲油應用於確保美國能源安全需求,而非幫助消費者省汽油錢;美國石油公司建議,緩解上漲油價的更佳作法應是提升國內石油和天然氣的開採量。
美1977年首次釋出
第一次石油危機阿拉伯石油禁運後,國會1975年授權戰備儲油,以緩衝石油出口國供應紊亂的衝擊。不過近年能源市場劇變,美國儲備油使用亦是;川普政府2018年曾考慮出售部分石油,國會也陸續釋出儲備油,以籌錢支付減稅和其他支出。
美國1977年首次釋出儲備油後,之後共釋出約24次;美國也三度與其他國家共同釋出儲備油,分別是1991年波斯灣戰爭、2005年颶風卡崔娜(hurricane Katrina)襲擊後,以及2011年阿拉伯之春達高峰之際。
2021 11. 25
QA看懂戰備儲油…存放美4個地下鹽穴 已釋出24次
兩樣情!美國供應短缺逐月改善 歐元區反倒惡化
〔經濟日報 / 編譯湯淑君 / 綜合外電〕
彭博資訊報導,把通膨率推上數十年來高點的供應短缺,在美國已出現一些緩和的跡象,但在歐洲卻變得更加惡化。
最新Bloomberg Economics供給指標數據顯示,美國10月供給受限指數降到1.88,儘管仍位於歷史偏高水準,已比6月的2.57顯著下滑,顯示供應短缺問題日益改善。
若是下滑趨勢延續至2022年,美國消費者面臨的物價震撼可望開始減退。這將讓剛獲提名續任四年的聯準會(Fed)主席鮑爾是好消息,有助減輕加快緊縮貨幣政策腳步抑制通膨的壓力。
美國供給指標和歐元區指標一樣,都根據出廠價格、庫存、未交貨訂單等數據編製而成。若指數為正,如過去數月情況,代表供應受限;若為負值,例如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初期的情況,代表貨物供給相對充裕。
美國指標顯示,供應短缺在夏季達到最高峰,後來便溫和減緩,反映積壓訂單逐漸消化和出廠價格自夏季高峰回落。
不過,歐元區指數顯示供應受限情況仍進一步惡化,10月指數升抵3.35,比6月的2.45進一步攀升。供應短缺協助把歐元區10月通膨率推上4.1%,是20年來最高。
2021 11. 25
兩樣情!美國供應短缺逐月改善 歐元區反倒惡化
外銷訂單連20紅 創三高
〔經濟日報 / 記者鍾泓良 / 台北報導〕
經濟部統計處昨(22)日公布10月外銷訂單金額為591.0億美元,創下歷年同月新高,年增14.6%,連20紅。累計今年前十月訂單金額達5,407.3億美元,創下33年來新高,並已超過2020年全年5,336.6億美元,今年十個月一舉賺贏去年一整年,另今年前十月接單年增30.2%,也創下1988年以來最高。
統計處預測,11月外銷訂單金額為590至605億美元,年增2.1%至4.7%,有望拿下連21紅。統計處若預估準確,更有機會前11個月就突破6,000億美元,今年全年突破6,500億美元。
統計處長黃于玲表示,依照過往趨勢分析,無論要突破6,000億美元或6,500億美元兩大關都有機會。但她強調,因為年底不確定因素多,還是必須等結果出爐。
而按貨品別分析,資通信產品及電子產品受惠於5G、高效能運算等商機持續,及年底備貨需求釋出,加上顯示卡、伺服器、網通產品等需求熱絡,訂單金額分別達185.1億美元及172.1億美元,均創歷年同月新高,但同時間因科技貨品去年高基期及供應鏈不順,兩貨品均呈現月減。
光學器材則呈現大尺寸面板需求放緩、價格下滑,但車用、商用及醫療方面的面板需求續旺等極端情形,10月外銷訂單金額為25.9億美元,年增14.1%。
傳統貨品方面,因全球景氣回溫,業者對設備投資意願提升,及原材物料行情維持高檔,帶動產品價量俱揚。基本金屬、機械、塑橡膠製品及化學品訂單金額均創同月新高,分別年增39.1%、21.0%、28.5%及48.4%。
統計處展望未來,因歐洲疫情升溫,加上供應鏈不順持續干擾外銷訂單表現,但隨著疫苗施打率提升及主要國家擴大基礎建設等,按照台灣外銷訂單愈到年底愈暢旺的往例,有望持續攻高。
據統計處調查廠商對11月外銷訂單接單看法,按接單金額計算之動向指數則為50.0,預期11月份整體外銷訂單金額將與10月份持平。然而,資訊通信產品、基本金屬及光學器材動向指數分別為49.8、48.5及37.0,顯示這些廠商預估11月表現將更差。
2021 11. 23
外銷訂單連20紅 創三高
全球供應鏈 最糟時期已過
〔經濟日報 / 編譯季晶晶 / 綜合外電〕
全球供應鏈困境正開始改善,但航運、製造和零售業高階主管表示,營運要到明年才能回到更正常的水準,但若新冠疫情爆發擾亂關鍵的配銷中心作業,貨物運送將持續延遲。
華爾街日報報導,在美國,沃爾瑪、家得寶及目標百貨等主要零售商都表示,已進口假期購物季所需要的大部分商品,海運費率也已從歷史新高水準回落,在11月12日止當周,跨太平洋的貨櫃運輸成本下降超過25%,是兩年來最大跌幅。
牛津經濟研究院亞洲經濟部門主管庫吉斯表示:「就全球而言,供應鏈問題最糟糕的時期已經過去。」該機構訪調45個經濟體的「各國專家」發現,幾乎所有人都認為供應鏈干擾已經、或將在本季觸頂。
在亞洲,近幾周與新冠疫情相關的停工、能源短缺和港口限制都已緩解,馬來西亞、越南等國家的工廠產量在過去一個月回升。Natixis經濟學家說,這應能改善亞洲的工業生產與全球供應,但也警告許多國家仍苦於因應缺工等問題。
企業高管和經濟學家說,西方消費者對商品的強勁需求、美國塞港未解、卡車司機短缺及全球運費上漲,持續影響復甦,而且還有極端天候和新冠疫復熾等潛在威脅。
2021 11. 23
全球供應鏈 最糟時期已過
拜登提名鮑爾 續任聯準會主席
〔聯合報 / 編譯洪啟原 / 綜合報導〕
美國總統拜登廿二日宣布,將提名美國聯準會(Fed)現任主席鮑爾續任四年,並且拔擢聯準會理事布蘭納德為副主席,維持美國貨幣政策的連貫性與一致性。若提名案獲得參院批准,兩人首要面臨的挑戰,將是如何在高通膨壓力下加快量化寬鬆(QE)措施的退場,以及未來升息步調。
鮑爾目前任期將在明年二月屆滿,由於多名共和黨參議員已表態支持他續任,預料他將順利獲得參院批准。拜登表示:「雖然還有許多工作待完成,但我們過去十個月來,已在讓美國人回到職場、讓經濟再度前進等方面,獲得驚人進展,這個成功證明了我所追求的經濟議程及聯準會採取的果決行動」。
另一方面,布蘭納德將擔任主管貨幣政策的副主席一職,但這項人事案可能會在參院遭遇阻力。拜登說:「我有信心鮑爾主席和布蘭納德副主席將聚焦於維持通膨低迷、物價穩定,並達成充分就業,讓我們的經濟比以往都要更強勁。」
鮑爾和布蘭納德對貨幣政策的立場類似,兩人最大差異在於對銀行監管及氣候變遷所帶來經濟風險的態度。
鮑爾二○一八年獲川普提名出任聯準會主席。川普曾多次向聯準會喊話要求降息,甚至要求實施負利率,但遭鮑爾拒絕,被外界讚譽能在政治壓力下保持獨立。
2021 11. 23
拜登提名鮑爾 續任聯準會主席
勞保退休年齡又調高1歲 何時可領勞退金?
〔工商時報 / 數位編輯〕
「我什麼時候可以領勞保退休金?」勞保財務存在危機,尤其依《勞工保險條例》規定,明(111)年起請領勞保年金的法定年齡將調高1歲、到63歲,更讓不少人憂心愈晚領、恐怕會領不到退休金。但其實,如果不在意一定要按月領年金,只要在民國98年1月1日之前就有參加勞保的勞工,並符合勞保條例第58條規定的條件中的一項,最早50歲就可以一次請領老年給付。至於是否適合一次領,則可上勞保局網站試算,作為參考。
勞工保險局表示,98年1月1日勞保年金施行後,老年給付分為3種給付項目,分別是1.老年年金給付;2.老年一次金給付;3.一次請領老年給付,最近經常被提及的明年起要63歲才請領勞保年金,指的是第1種「老年年金給付」,也就是按月給付的勞保年金。
如果不在意非得按月領到勞保年金,甚至早計畫將勞保老年給付一次領走,就可以不用管勞保老年年金的請領年齡到底是幾歲,如果在98年1月1日前就已經有勞保年資的,可以選擇第3種「一次請領老年給付」,只要可以檢視是否符合勞保條例第58條規定,並離職退保,就可以請領。
根據勞保條例第58條規定,符合一次請領老年給付的資格有:一、參加保險年資合計滿1年,年滿60歲或女性被保險人年滿55歲退職者;二、參加保險年資合計滿15年,年滿55歲退職者;三、在同一投保單位參加保險年資合計滿25年退職者;四、參加保險年資合計滿25年,年滿50歲退職者;五、擔任具有危險、堅強體力等特殊性質之工作合計滿5年,年滿55歲退職者;六、轉投軍人保險、公教人員保險,符合勞工保險條例第76條保留勞保年資規定退職者。
所謂「具有危險、堅強體力等特殊性質之工作」,在勞動部改制前的行政院勞工委員會曾發過解釋令,指從事符合異常氣壓危害預防標準規定之高壓室內作業、潛水作業。
今年52歲的李小姐,投保勞保年資超過25年,考量勞保財務岌岌可危,未來年金改革恐受影響,且本身一直有在投資理財,正考慮是否要一次請領老年給付,勞保局提醒,勞保老年給付一旦核付後即不得變更,且年金活到老領到老,保愈久領愈多,建議民眾選擇前可先上勞保局網站試算,或以自然人憑證或健保卡+戶號上勞保局e化服務系統查詢,審慎考慮清楚。
轉自「工商時報」:https://ctee.com.tw/news/policy/551243.html
2021 11. 19
勞保退休年齡又調高1歲 何時可領勞退金?
全球追稅 財部擬調高最低稅率
〔經濟日報 / 記者翁至威 / 台北報導〕
全球大追稅的最低稅負制預估將於2023年上路,財政部昨(17)日表示有兩大因應策略,首先是評估調高我國企業最低稅負制稅率,從現行12%評估調高至15%的可能性;第二則是審慎評估受控外國企業(CFC)制度上路期程。
財政部表示,這兩項工具都不須經過修法程序,只須由行政院核定,將審慎評估,並持續觀察國際情勢變化及蒐集各界意見,若確定要上路,會評估與國際接軌,在2023年上路。
立法院財政委員會今日邀請財政部等部會專題報告「全球企業最低稅負制與我國因應之規劃與措施」,財政部書面報告昨日提前出爐。
全球企業最低稅負制是全球稅改方案的一環,OECD近期將提出全球企業最低稅負制的立法範本,並由包容性架構成員國參考據以制定其國內法普遍採行,預計2023年實施。
財政部表示,我國雖非OECD包容性架構成員,然而屬於我國租稅管轄區且符合前述營收門檻的企業,目前包括我國跨國企業集團(160家)及外商在台子公司(259家),合計419個跨國企業集團將受全球企業最低稅負制影響。
為因應全球最低稅負制,財政部指出,首先將審慎評估調整營利事業所適用的基本稅額(我國最低稅負制)徵收率。
財政部表示,我國自2006年起實施最低稅負制,目的是為了讓適用租稅減免規定而繳納較低稅負、甚至免稅的企業,至少應負擔一定比例的最低稅負,根據《所得基本稅額條例》第8條,法定稅率為12%至15%,目前稅率訂為12%。
財政部官員表示,若能適度提高營利事業最低稅負制稅率,將可避免未來我國跨國企業集團的課稅權拱手讓人,舉例來說,若我國維持12%,而全球最低稅負制15%,差距3%的課稅權,可能就會由其他國家拿走。
財政部表示,審慎評估調整國內企業最低稅負制稅率的必要性及適當時機。
此外財政部也將審慎研議CFC上路日期,完善我國稅制,鞏固稅收。
財政部表示,由於OECD尚未提出立法範本,部分執行措施仍未明朗,且將由各國透過國內法化方式推動。
財政部將持續關注稅基計算方式等,通盤評估我國課稅規定配合修正的必要性與可行性。
2021 11. 19
全球追稅 財部擬調高最低稅率
第 21 頁
第 22 頁
第 23 頁
第 24 頁
第 25 頁
第 26 頁
第 27 頁
第 28 頁
第 29 頁
第 30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