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房市反轉訊號強!他曝平轉拋售「房價跌勢顯現」
〔 工商時報 / 好房網 〕
央行去年推出第七波信用管制措施,重拳打炒房,讓房市大為降溫、遏制投機炒作,交易量也大減。房市專家、前淡江大學產業經濟系副教授莊孟翰表示,央行管制在短期內難見鬆綁轉機,加上新青安嚴審限縮銀行放款額度,「房價跌勢逐漸顯現」,銷售率持續下滑,交易量也持續減少,預期今(2025)年房市將走向「量縮價緩跌」趨勢。
之前房市交易熱絡時,民眾漏夜排隊搶購預售屋,哄抬現象多;莊孟翰說,而業者打出100%完銷的熱況、炒作現象,還驚動內政部與地方政府啟動聯合稽查,其後更制定預售契約備查機制;隨著央行於去年9月19日祭出第七波選擇性信用管制,買氣快速呈現反轉趨勢,除頻頻傳出預售屋平轉拋售情況,更有少數建案推出讓利優惠、並再度掀起降價求售議論。
莊孟翰指出,觀察最近各大房價指數資訊顯示,包括政大永慶即時房價指數、清華安富房價指數都已出現反轉修正趨勢與訊號,雖然國泰房價指數仍未顯現大幅下修數據,但在交屋高峰期逐步湧現,以及房貸大幅限縮情況下,形勢比人強,預期房價下跌心理勢必愈來愈濃厚。
莊孟翰表示,央行第七波信用管制措施短期難有鬆綁機會,加上新青安嚴審影響銀行放款態度,房價已出現緩跌趨勢,並且交易量也持續減少,但一般建商仍預期今年走向價穩量縮,主要原因在於業者高價買進土地,再加上建造成本依舊高,至於另一原因則是業者深怕驟然降價而影響後續的交屋,因此,絕大部分建商都還是持續維持「價穩量縮」的觀點。
至於房仲業方面,莊孟翰實際觀察說,在中古屋銷售第一線已面臨來人量、帶看量與銷售量都大幅滑落,甚至也有部分房仲業者面臨結束營業的窘境,因此,普遍業者體認到價跌的潛在危機。
莊孟翰分析,第七波選擇性信用管制影響深遠,房貸限縮形成關鍵性影響,包括房貸成數驟降、買賣雙方同受其害;小型建商面臨經營困境;蛋殼區小坪數建案首當其衝。當前最值得關注的應是景氣反轉而使房價有下跌趨勢,再加上房貸緊縮、利率提高等風險,購屋者更應當心,未來買房置產更應以品牌、有信譽的建商為優先考量,才可確實保障購屋權益。
*資料來源:https://reurl.cc/Q50zjO
房市反轉訊號強!他曝平轉拋售「房價跌勢顯現」
-
股匯雙挫 新台幣收32.854元、成最弱亞幣
〔 工商時報 / 巫其倫 〕
川普強打關稅貿易戰,市場擔憂恐影響通膨及經濟表現,美元指數創逾一年最大跌幅,激勵主要亞幣普遍走揚,新台幣兌美元6日開盤走揚,惟台股尾盤再下殺收黑,外資轉為匯出,盤中升幅收斂並轉貶,終場收在32.854元、貶3.8分,再度摜破32.8元關卡,且是亞幣中獨弱,總成交量16.165億美元。
新台幣昨強升近1角,6日早盤升勢延續,一度升破32.8元,最高來到32.79元。匯銀人士表示,但隨著外資匯出,加上政府基金進場撿便宜,新台幣在上午10點左右由紅翻黑,盤中一度貶至32.87元,由於整體亞幣都在上漲,央行也不希望新台幣太弱,尾盤小幅調節,新台幣貶幅因而收斂。
根據央行統計,美元指數大幅回落,日圓強漲0.73%、韓元升值0.31%、星幣升0.25%、人民幣升0.22%,唯獨新台幣貶值0.12%。
匯銀人士指出,新台幣6日呈現獨貶,主要是台股表現續弱,台北金融市場股匯雙挫,近期新台幣走勢緊貼台股,短線台股波動不小,外資賣股並匯出,即使不是全數匯出,仍是新台幣偏弱盤整關鍵,目前新台幣走勢與整體亞幣脫鉤,後續反彈仍要看台股能否反彈,帶動下一波資金行情,短線新台幣仍是偏弱為主,預估在32.8~33元之間來回測試。
外匯交易員認為,川普政府宣布暫時豁免對墨、加部分汽車關稅,有助於市場情緒,但是關稅引發美國經濟擔憂加深,仍影響市場情緒,市場除持續緊盯川普關稅政策走向;另,要留意周五美國發布非農就業報告,市場將藉以判斷美國未來降息碼數。
*資料來源:https://reurl.cc/r3pmqy
股匯雙挫 新台幣收32.854元、成最弱亞幣
-
中、美市場效應超大 2月台灣PMI轉擴張至54
〔 工商時報 / 陳碧芬 〕
中國大陸市場仍是台灣產業的寄望!2月台灣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PMI)大幅回升5.3個百分點,至54.0,由上月的緊縮快速轉為擴張。
發布單位中華經濟研究院分析,2月景氣最熱絡的製造業產業有電子光學產業和電力暨機械設備產業,業者回報景氣大好最主要因素,是中國大陸汰舊換新政策,推動消費性電子需求谷底回升;其次則是美國品牌大廠在關稅實施前,針對關鍵性物料拉貨與設備布局,在2月中國PMI和2月美國PMI 雙雙回升下,台灣PMI也同步回升。
2 月台灣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PMI)54.0,回升 5.3個百分點。資料來源/中經院
中經院指出,2月台灣PMI組成項目中,有兩項最為明顯變動,一是存貨,自2022年9月以來、連續26個月的首次呈現擴張,一是未來六個月展望指數,2月續揚2.6個百分點,為2024年8月以來最快擴張速度(54.3)。
中經院指出,電子暨光學產業自2022年9月以來首次回報存貨指數呈現擴張,指數躍升8.8個百分點至53.2,為2022年9月以來最快擴張速度。未來六個月展望指數續揚4.1個百分點至55.0,亦為2024年 9月以來最快擴張速度。
中華經濟研究院副研究員陳馨蕙指出,2月台灣PMI回升的因素,可關注於美中經濟情勢。以工具機業來看,機械設備有美國高階製造業的訂單,及東南亞的設廠需求,此外電子暨光學產業自去年11月、12月就因中國大陸的手機補貼措施,出現新增訂單與生產指數回升,相關業者2月反映,受惠於終端品牌廠的新增訂單。
此外,陳馨蕙分析,川普提高關稅的說法,使得美國市場自1月有拉貨關鍵物資,這個月則搶設廠佈局的關鍵物料、電腦COMPUTING等,電子及光學業廠商反映目前產能不足以應付訂單,「整體來看,今年第一季的PMI 呈現優於預期 ,更比去年的第三季、第四季明顯改善。
*資料來源:https://reurl.cc/M6ra6W
中、美市場效應超大 2月台灣PMI轉擴張至54
-
金管會六大亮點鬆綁 台股ETF、金融三業利多來了!
〔 工商時報 / 魏喬怡、戴瑞瑤 〕
「金融行動創新法規調適平台」升級2.0,法規鬆綁六大亮點出爐!金管會法律事務處處長林志憲20日指出,平台2024年7月上路以來,已有18項建議獲得採納、近20項建議朝可行方向研議處理中,近期將有六大新政策即將上路或修法。
六大法規鬆綁包括:一、銀行在高雄金融專區可試辦自益特定金錢信託不受5成限制,4月將開放13家銀行申請;二、台股ETF將放寬限制以降低追蹤誤差;三、券商分戶帳鬆綁;四、保險業投資公共建設相關鬆綁;五、保險業投資公建納入財政部促參範圍,2月底前上路;六、保險公司賣保障型及高齡化保單最後一名刪除懲罰。
為配合打造台灣成為亞資中心,金管會對高資產客戶業務再鬆綁。目前高資產客戶以自益信託買的國內外基金、海外債券,最高質借成數限五成,未來「高雄專區」的「高資產客戶」以自益信託買的基金、債券質借成數不再受限五成,可回歸由銀行依授信評估辦理,預計符合資格的13家銀行在4月可遞件申請試辦。
在ETF方面也有放寬。證期局副局長黃厚銘指出,現行台股ETF追蹤的指數成份股有限制,該成份股占指數市場比重不得超過30%,但因為台積電占台股大盤比重已超過30%,若限制仍訂30%,會出現指數「追蹤誤差」,因此專家學者建議放寬,證交所已在研議調整方式,預計今年上半年可出爐。
還有券商反應,放在分戶帳的客戶「交割款」也計入負債,導致負債淨值比拉高,大大擠壓其他業務。但其實客戶「交割款」受到投保法保障,且與券商自有資金分離,風險相對低,因此,券商公會建議,分戶帳帳款只要一半計入負債,預計今年第二季可上路。
保險業部分以壽險資金入公共建設最關鍵,保險局將放寬污水下水道、觀光遊憩設施、運動設施、公園綠地、數位建設等財政部促進民間參與公共建設法第3條所列的公共建設項目,納入保險業可投資的公共建設範圍,預計2月底前上路。
同時針對保險業投資的公共建設,若持股比率超過50%,不一定要由保險業派一位獨立董事,只要公共事業的公司有設置獨立董事即可,為保險業投資增加彈性,預計6月底前完成修正。另保險局正研擬放寬專案運用範圍,不僅限於社團法人長照機構,擬放寬到社團法人相關組織,如醫院,也可列為專案運用項目。
另保險局為鼓勵各家壽險多賣保障型商品,日前訂出獎勵與罰則,若壽險公司最近一年賣保障型及高齡化保單的新契約保費占比下降且在全體壽險中排最後一名者,會被懲罰將部份商品從備查制改為核准制,在壽險業者建議下,將刪除懲罰,但獎勵仍留下,針對前四名業者給予獎勵,預計6月底前發布。
*資料來源:https://reurl.cc/V0dMgb
金管會六大亮點鬆綁 台股ETF、金融三業利多來了!
-
去年國際收支 寫下5項新高
〔 工商時報 / 巫其倫 〕
中央銀行公布2024(去)年第四季國際收支,單季經常帳順差達344億美元,全年順差更高達1,183.3億美元,創歷年次高水準;而針對組成細項觀察,去年一舉寫下「五個新高」,包括經常帳項下的商品貿易破千億大關、達1007億美元,以及初次所得303.3億美元、旅行收支逆差104.01億美元,加上金融帳項下的直接投資210.5億美元及直接投資的資產319.8億美元,創下五個歷年新高。
根據央行統計,累計去年經常帳順差1,138.3億美元,金融帳淨資產增加943.9億美元,央行準備資產增加108.8億美元。
央行經研處副處長陳裴紋表示,去年第四季經常帳達344億美元,關鍵還是來自於電子業進口原料,資通訊廠商出口暢旺,進口相關原物料所致。而以金融帳來看,去年第四季淨流出上升為307億美元,歷年單季第三高水準,已連58季淨流出、續創史上最長紀錄,累計過去14年多來,已淨流出高達8,291.4億美元。
回顧全年概況,去年對外直接投資達210.5億美元,創下歷年新高。陳裴紋說明,根據投審司資料,國際大廠海外投資增加,包括護國神山台積電在美日投資,另有文曄、鴻海、世界先進等國際大廠對外投資增加所致。
而去年第四季初次所得達114.5億元,全年合計達303.3億美元,雙雙創歷年新高。陳裴紋表示,初次所得主要來自直接投資所得,也就是廠商國外設廠所得,若分配股利就會計入初次所得;近年國內產業到海外設廠,加上去年獲利更佳,推升整體初次所得規模。不過,台積電去年雖積極赴美日設廠,但由於還在建廠階段,應尚未反映在去年的初次所得規模上。
至於服務收支方面,在出國旅遊暢旺的帶動下,國人旅行支出增加,出國人數仍遠遠大於來台人數,全年全年旅行支出高達200.63億元,為歷年第二高,而全年旅行收入仍僅96.62億美元,旅行收支逆差達104.01億美元,創下史上新高。而儘管旅行收支逆差持續擴大,但不管旅行支出或收入,去年都已創下疫情之後新高。
*資料來源:https://reurl.cc/zpd1Aa
去年國際收支 寫下5項新高
-
又是能源供應問題?57.9%在台德商擔憂未來
〔 工商時報 / 陳碧芬 〕
《2024/2025年德國商業信心調查報告》顯示,33.7%受訪德商擔憂台灣的能源供應穩定性,24.2%甚至表示「非常擔憂」。資料來源/德經處
能源供應穩定性是企業關切的重要議題,已不關乎台商或外商了。德國經濟辦事處20日發布的《2024/2025年德國商業信心調查報告》,顯示57.9%的企業擔憂未來能源供應的穩定性,德國企業對台灣當前的能源轉型抱持批評態度。其中,三分之一(33.7%)擔憂能源供應的穩定性,四分之一(24.2%)甚至表示非常擔憂。
相較之下,僅10.5%的企業持較為正面的看法,對未來能源穩定性不感到擔憂,而31.6%的企業則持中立態度。
該調查報告指出,與德國類似,台灣在過去十年間加速推動能源轉型,目標是在2050年達成碳中和。然而,邁向再生能源的過渡期,「是一個複雜且具挑戰性的過程」,引發企業對能源供應穩定性與電網可靠性的擔憂。
在台灣開發風電的達德能源為德商,認為在全球能源轉型的浪潮中,高利率、政策變動與技術挑戰交織,為綠能產業帶來前所未有的壓力。
在進一步調查中,德國企業被問及政府應採取哪些措施來加強能源安全,以確保經濟發展所需的穩定、可持續且具成本效益的能源供應。報告指出,此題為多選題,結果顯示,「能源來源多元化」被視為最重要的因,60.6%的受訪企業認為應優先推動。
其他關鍵措施包括:建立強韌的備用能源系統(38.3%)、擴大對再生能源的投資(35.1%)、提升能源效率標準(30.9%)以及加強國際能源合作(16.0%)。
在20日的經濟展望會議上,德經處處長蘭依樺正式將《2024/2025年德國商業信心調查報告》遞交給經濟部投資促進司司長張銘斌,期待透過與台灣政府的建設性對話,共同克服這些挑戰,進一步營造優良的商業環境。
德商調查報告建議,透過分散能源來源、建立強韌的備用系統,增加對再生能源的投資來降低風險。此外,48.4%的在台德商更呼籲政府加強能源供應與電網的韌性,以確保未來商業活動的穩定發展。
*資料來源:https://reurl.cc/DKVYlQ
又是能源供應問題?57.9%在台德商擔憂未來
-
房貸滿水位出現緩解 存款大增,不動產放款比率近七月新低
〔 工商時報 / 戴瑞瑤、魏喬怡 〕
房貸滿水位現象,在國銀積極調配放款資源與存款增加後,終於釋出空間。據金管會11日公布最新數據,2024年12月底銀行法72之2的不動產放款比率為26.44%,創七個月新低,占比27%以上銀行家數降到13家。金管會表示,由於存款(分母)增加速度更快,讓不動產放款比率明顯下滑。
金管會日前呼籲國銀,將不動產貸款資源轉向,從土建融轉向到一般民生貸款,並以自住首購族、新青安貸款為優先,加上去年9月央行新一波房市管制措施開始發酵,據統計,去年12月的不動產放款比平均為26.44%,比上月降0.26個百分點。
銀行局副局長侯立洋指出,各家銀行都在控管房貸,就數據來看,不動產放款金額(分子)有增加,近期房貸餘額也一直在增加,但存款(分母)增加的速度比不動產放款增加的速度更快,因此比率下降。
個別國銀的不動產放款比率也出現鬆動,27%以上銀行家數,從去年11月的15家降到13家,為五個月新低。其中以28%~29%的銀行家數變化最明顯,去年11月還有五家之多,到去年12月只剩下一家,有一家增至29%以上,但有三家比率已往下掉,其中一家降到27%~28%、二家降到26%~27%。
侯立洋說,超過29%的是星展銀行,主要是併花旗消金業務的影響,星展銀行也積極控管,自去年9月開始低於29%,但因近期存款(分母)減少較多,因此回到29%以上。
*資料來源:https://reurl.cc/86azzX
房貸滿水位出現緩解 存款大增,不動產放款比率近七月新低
-
年後通貨回籠 364天期定存單利率1.451%創近八期新低
〔 工商時報 / 巫其倫 〕
農曆春節後中央銀行首次標售364天期定存單,年後通貨持續回籠,市場資金急需去化,投標熱度延續,但因本期額度回升至1,400億元,投標倍數略降至1.8倍;而得標加權平均利率則下降為1.468%,創下近八期新低,較上月同天期下降1.7個基本點(一個基本點為0.01個百分點),且遠低於市場原先預期。
央行每月初公開標售364天期定存單,根據本期標售結果,本期一舉吸引2,521.3億元資金進場,較上月同天期2,128億元高出不少,投標金額倍數達1.8倍,創近五期次高水準,得標比率略上修為55.53%。
2月364天期定存單額度已回歸1,400億元正常水準,但市場供給明顯仍不足。銀行主管表示,到期資金需求不少,加上結束農曆過年,市場通貨還在回籠中,且台灣貨幣市場資金寬裕,尤其銀行業有資金去化需求,反映在得標利率因而大幅下修。
不過,若與市場原先預期的1.46%~1.465%,本期得標加權平均利率1.468%,大幅低於市場預期。銀行主管指出,相較前幾期利率都落在預估區間下緣,本期考量到近來公債利率上修,定存單得標利率上修應是合理預估,但本期利率卻是與市場預期差很大,確實感到頗為意外,研判可能因某些大型行庫資金去化需求大,一次進場搶下大量所致。
銀行主管也說,除本期平均得標利率低至1.451%,但回顧近半年利率都在1.47%上下,顯然是金融業者大致認為利率會在這附近徘徊,主要反映到今年國內通膨狀況還未明顯降溫,央行幾乎是不太可能降息,後續除非美國降息步伐加快,國內開始出現降息預期後,市場不排除更大量搶進364天期定存單。
銀行主管認為,後續標售各天期定存單概況,主要關鍵還是看國內通膨數據,但由於近期民生物價仍上漲,還有台鐵漲票價等議題,央行貨幣決策仍會保守以待,364天期定存單利率在1.45%~1.47%之間仍是常態水準。
*資料來源:https://reurl.cc/jQEamp
年後通貨回籠 364天期定存單利率1.451%創近八期新低
-
AI暢旺 今年GDP估增3.29%
〔 工商時報 / 林于蘅 〕
國發會指出,2025年全球經貿平穩成長,雖然美國經貿政策變化、地緣政治衝突、中國大陸經濟成長減緩及極端天氣事件等不確定性仍存,但台灣經濟基本面強韌,在AI等新興科技應用加速擴展下,帶動出口及投資動能,加上內需消費穩定擴增,主計總處預估今年台灣經濟成長率可達3.29%。
國發會13日在行政院會報告「2025年總體經濟情勢及未來展望」。行政院表示,近年台灣經濟加速轉型、穩健發展,在AI等新興科技需求持續暢旺帶動之下,去年經濟成長率達4.3%,是亞洲四小龍之首。
而當前景氣燈號呈熱絡的「紅燈」,主要受惠AI需求強勁,加上年底與農曆春節的備貨效應。不過,國發會指出,後續景氣變化仍需密切關注,尤其領先指標已連續五個月下滑,1月PMI指數轉為緊縮,反映終端需求疲弱與企業對國際情勢變化的觀望。
2025台灣經濟成長率三大機會
因應對策上,為確保台灣的經濟成長動能,今年政府最重要的工作是加強投資台灣。國發會表示,今年將延續推動「投資台灣三大方案」至2027年,並推動「五大信賴產業」、強化台灣主權AI、促進傳產及中小企業升級。
面對未來國際經貿秩序變化,行政院已成立經濟外交工作及台美工作小組,將強化台美貿易合作,擴大對美產業與技術合作,創造互利互補空間。行政院長卓榮泰表示,後續相關部會將研商盤點各項擴大國際經貿合作方案,持續深化台灣在國際上經濟、商業及安全等面向的合作。
2025年經濟展望,國發會說明,在商品出口方面,受惠全球貿易動能增溫,且我國在地產業供應鏈完整且深具優勢,帶動AI及高效能運算商機穩健,可望挹注相關產品出口成長。國內投資方面,隨半導體供應鏈積極擴充國內先進製程及高階封測產能,且國際大廠陸續在台設立研發或資料中心,以及企業朝向淨零與數位雙轉型投資,投資持續擴增,並成為今年經濟成長關鍵。
而在民間消費方面,由於國內就業穩定,企業獲利成長、軍公教調薪與最低工資調升,有助提高企業員工調薪及獎金發放意願,可望提升國人消費能力。
*資料來源:https://reurl.cc/nq3y12
AI暢旺 今年GDP估增3.29%
-
國發會:第15次景氣循環谷底為2023年4月
〔 工商時報 〕
國發會今天表示,綜觀總體經濟指標走勢,邀專家學者與政府機關共同研商後,認定台灣第15次景氣循環谷底為2023年4月,收縮期為15個月,跟歷年平均值相當,整體第15次景氣循環共歷時86個月,台灣目前已邁入第16次景氣循環。
國發會今天發布新聞稿,台灣經濟在2022年1月達第15次景氣循環高峰後,進入景氣循環收縮期。2022年起,全球經濟面臨俄烏戰爭、通膨及升息壓力等挑戰,國際景氣明顯降溫,終端市場需求減弱,抑制台灣外貿與生產表現,台灣經濟成長率在2023年第1季達相對低點負3.47%。
國發會指出,2023年第2季起,全球經濟緩步復甦、AI等新興科技應用逐漸興起,加上政府普發現金推升消費動能,經濟成長率逐季回升,顯示景氣谷底落在2023年第1季前後。
國發會說明,台灣景氣同時指標在2023年4月落底,自2023年5月起已連續20個月上升,累計升幅達12.6%;景氣對策信號分數2023年2月達最低點10分後回升,下半年逐漸擺脫藍燈,2024年6月更呈景氣熱絡的紅燈,回升趨勢明顯。
由於同時指標及燈號自2023年5月起回升逾1年,確認並非短期波動,國發會自2024年8月起進行谷底認定研究,廣泛蒐集多項指標,並運用計量模型,同時考量景氣循環應符合顯著性、持續性、普遍性原則,與專家學者、政府機關研商,共同認定第15次景氣循環谷底日期落在2023年4月。
國發會表示,台灣景氣在2023年4月達第15次景氣循環谷底後,目前已邁入第16次景氣循環。景氣循環的認定,主要就總體面指標進行研判,與國際作法相同,後續將密切關注國際經濟情勢與產業景氣變化,持續精進景氣指標編製與峰谷認定方法。
*資料來源:https://reurl.cc/aZbW3Q
國發會:第15次景氣循環谷底為2023年4月
-
台幣易貶難升 力守33元價位
〔 工商時報 / 孫彬訓 〕
新台幣開年以來四個交易日,先連貶二天後,出現連二升,但6日收盤價仍較農曆年前的32.682元貶值1.44角,匯銀主管預期,強勢美元支撐力仍在,新台幣上半年應是易貶難升格局居多。
匯銀主管表示,新台幣開年來雖守穩未貶破33元整數,台股開紅盤日重挫後又啟動上攻,外資也偏匯入的支撐,加上央行在關鍵時刻進場阻貶有關,6日因美元止跌反彈,亞幣升貶互見,主要貨幣僅日本官員談話牽動市場情緒,讓日圓大舉升值0.47%,新台幣小升0.04%,終場收在32.826元,小升1.2分,匯價連二升,但總成交量縮小至12.69億美元,看來「外資有點觀望」。
主要貨幣對美元升貶幅
觀察新台幣開年以來表現,匯銀主管指出,3日開紅盤日,新台幣連闖三關貶破32.7元、32.8元、32.9元三關口,直逼33元整數關卡,央行阻貶後收在32.968元;4日續貶,也還是勉力守住32元價位,收32.985元,5日開始回穩衝破32.9元,站上32.838元;6日後繼無力僅小升至32.826元。
統計6日國際美元指數上揚0.12%,主要貨幣有升有貶,日圓大漲0.47%最為強勢,其次新台幣升值0.04%,人民幣貶值0.19%,歐元貶值0.22%、韓元下跌0.28%。
匯銀主管分析,近期美元指數衝高至108以上後稍微回檔,市場預料美元上半年欲弱不易,支撐力道仍在,新台幣隨著上下震盪,延續去年底在33元整數上下波動,要想站穩32元價位,「應該還要再等等」。
接下來要觀察美元指數走勢,尤其美國聯準會是否在6月前降息,及期間Fed主席鮑爾及官員的談話,還有最大關鍵的川普發言,中美貿易衝突、關稅問題、地緣政治風險等,直接主導外資動向,只要外資沒有大回頭,新台幣恐怕不易展開強升之路。
短線先關注外資動向及美元、美股變動。匯銀主管認為,重點在美國將公布的非農就業數據、失業率等,新台幣將以偏弱區間整理震盪居多,33元整數大關有守,及上檔壓力32.8元關卡能不能突破。
*資料來源:https://reurl.cc/M6mlE3
台幣易貶難升 力守33元價位
-
《金融》保險業2024獲利衝次高 惟避險成本、淨匯損齊創高
〔 工商時報 / 時報記者 林資傑 台北報導 〕
金管會公布保險業獲利及匯兌損益最新統計,受惠資本市場暢旺帶動投資淨收益增加,保險業2024年稅前淨利3415億元、年增達2434億元或2.48倍,改寫歷史次高,但避險工具成本達3851億元、淨匯損達3029億元則雙創新高,為持續拖累獲利表現的隱憂。
金管會統計,新台幣匯率2024年重貶6.24%,使壽險業出現8837億元匯兌收益,惟扣除避險工具虧損7093億元、換匯成本3851億元、提列外匯準備金922億元後,合計淨匯損擴大至3029億元,其中避險工具成本及淨匯損均創新高,換匯成本亦居高檔。
單看2024年12月概況,新台幣匯率續貶0.99%,壽險業出現1300億元匯兌收益,但換匯工具虧損略增至1369億元、換匯成本291億元亦續處高檔,即使在收回外匯準備金10億元後,合計淨匯損增至350億元、月增達近3.07倍。
而保險業2024年稅前淨利3415億元、年增達2434億元或2.48倍,僅次於2022年4111億元、改寫歷史次高。其中,壽險業稅前淨利3155億元、年增達2349億元或2.91倍,亦創歷史次高,險業稅前淨利260億元、年增達85億元或48.6%。
其中,保險業去年12月單月稅前虧損98億元,較11月獲利215億元明顯轉虧,為8月以來二度出現單月虧損,主要受投資淨收益減少及淨匯損增加拖累。其中,壽險業虧損108億元,較11月獲利200億元明顯轉虧,產險業稅前淨利10億元,亦年減33.33%。
而保險業截至去年底淨值2兆7371億元,月減1.56%、年增15.3%。其中,壽險業淨值2兆5860億元、年增15.2%,主因金融資產部位評價利益及獲利同步成長。產險業淨值1511億元、年增18.2%,主因業務承保利益躍進及部分業者辦理增資。
*資料來源:https://reurl.cc/Kdza1g
《金融》保險業2024獲利衝次高 惟避險成本、淨匯損齊創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