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造經濟日不落國 龔明鑫:台灣須全球佈局
                                                        〔 自由財經 / 記者陳鈺馥 〕
賴政府內閣改組,行政院今日召開「行動創新AI內閣2.0發布記者會」,將轉任經濟部長的政院祕書長龔明鑫強調,總統政見裡有立足台灣、佈局全球,成為經濟日不落國,這是非常重要的一步,台灣還是要全球佈局走出去。
龔明鑫表示,他非常感謝行政院長和副院長,過去1年多對他充分信任和支持,這次又支持他回經濟部娘家。經濟部未來施政重點有幾項,第一是國家經濟發展的基礎建設要強化,除能源之外,還有治水,明年預算卓揆已指示要特別增加,將來會把落實和執行做好。
 
龔明鑫指出,第二是中小微企業多元發展方案,他也會加以落實。其實中小微企業和治水是少數預算當中,卓揆主動大幅增加部分,這部分是政策上的重中之重。
龔明鑫提及,中小微企業和傳統產業是台灣發展的根,經濟部永遠跟這些產業站在一起,過去共同經歷美中貿易戰1.0及肺炎疫情挑戰,相信這一次中小微企業、傳產也可以度過挑戰。
龔明鑫分析,第三是科技產業。台灣科技產業在過去9年當中,透過投資台灣三大方案或科技發展,在全世界供應鏈是關鍵不可或缺的角色。下一步要如何走,AI新十大建設已經有了,科技發展都已擬定目標,包括矽光子、量子計算、機器人都是很重要的科技發展方案,但台灣還有很重要的一步要往前跨。總統政見裡有立足台灣、佈局全球,成為經濟的日不落國,這是非常重要的一步,台灣還是要全球佈局走出去。
龔明鑫,卓揆不只一次提示,未來經貿秩序可能會有所改變,台灣要有所因應,全世界的訂單分布可能也會產生結構性影響。即川普1.0時,全球供應鏈已經進行改變,川普2.0全球性訂單和結構也發生變化。
他強調,所以未來要成為經濟日不落國或因應新秩序的挑戰,台灣高科技產業的全球佈局和落實,這是非常重要議題,後續規劃等去經濟部後再報告。
 
 
*資料來源:https://reurl.cc/ZN2yDA
 
                                                         
                                                 
                                                
                                                打造經濟日不落國 龔明鑫:台灣須全球佈局
                                             
                                         
                                                                                - 
                                            
                                                
                                                
                                                                                                        
                                                
                                                
                                                   
                                                    強化資本 壽險掀海外發債潮
                                                        〔 Yahoo!股市 / 陳美君 〕
國內壽險業積極籌資厚植資本,除在國內發債外,國泰、南山、新光等壽險業者均赴海外申設SPV(特殊目的公司)發行次債籌資。富邦人壽日前表示,在新加坡設立100%持有的SPV,相關作業已準備好,正在等「最佳發債時機」。
富邦人壽今年4月底經董事會通過,擬在新加坡設立100%持有的SPV,預計設立後可發行債券籌資、強化資本,而設立的交易本金預計為4,000萬美元。若確定發行,將是國內第四家赴海外申設SPV發債的壽險公司。
壽險業2026年將接軌TW-ICS(台版新一代清償能力制度)和IFRS 17(國際財務報導準則第17號公報),壽險業積極發債強化資本。考量國內債市胃納有限,為增加保險業強化資本籌資管道,金管會鬆綁相關法規,開放保險業得透過成立SPV,在海外發行債券。
富邦人壽先前公告,通過擬設立100%持有、特定目的國外籌資事業,以強化財務結構並充實資本;此交易待金管會核准後辦理並匯出資本金4,000萬美元(約新台幣12.9億元)。
富邦人壽說明,預期今年美國聯準會將降息,今年發行債券將具優勢。海外發債將以同發行幣別再直接於海外市場進行資金運用,可降低公司換匯及避險成本;此外,新加坡在符合一定條件下,債券利息有稅負優惠,且當地債市成熟、交易也相當活絡。
國泰人壽去年6月率先在新加坡申設SPV,並二度發債籌資,6月完成10年期6億美元次債定價,票面利率為5.95%;8月再發行15年期首10年不可贖回的美元次債,發行規模3.2億美元,票面利率5.3%;去年9月南山人壽也成功定價首檔海外美元債券,發行7億美元10年期次順位資本債券,票面利率為5.45%;今年6月新光人壽同樣在新加坡設立SPV,並完成美元4億美元10年期次債定價,票面利率6.95%。
 
 
*資料來源:https://reurl.cc/2QaEeX
 
                                                         
                                                 
                                                
                                                強化資本 壽險掀海外發債潮
                                             
                                         
                                                                                - 
                                            
                                                
                                                
                                                                                                        
                                                
                                                
                                                   
                                                    7月退票張數、金額雙降 央行:全年挑戰歷史新低
                                                        〔 工商時報 / 巫其倫 〕
中央銀行27日公布7月存款不足退票統計,單月工作天數雖較上月增加2天,但由於7月僅1個月底峰日,加上季底、半年底效應結束,單月退票張數及金額雙雙下降。而前七月退票金額僅210.66億元,相較去年同期略增2.59%,若後續月份退票金額回降至25億元上下,全年仍有機會挑戰歷史新低水準的336.35億元,將是連五年低於400億元大關。
 
根據央行統計,結束上半年底退票高峰期,7月退票張數及金額雙降,張數降至3,801張,而金額也降至34.2億元,年增幅回降至17.08%。7月無連假使工作天數增加,但退票張數及金額雙降,主因月底峰日較上月少了1天。
由於票據交換金額是商業活動熱度的指標,因此退票金額、張數及其比率等指標均為經濟景氣狀況的指標,其變化有助於作景氣狀況的研判。儘管國內退票狀況持穩,但近月億元以上的大戶退票似有上升跡象。
6月大戶退票金額來到5.5億元,而7月大戶退票更來4戶、5.9億元,其中個人戶及公司戶各有2戶,金額分別為3.8、2.1億元。累計近二月大戶退票就達到11.4億元。
不過,央行官員認為,近二月大戶退票雖增加,但未必反映整體市場情況,目前企業及個人資金狀況穩定,退票情況增加應是短期因素,後續需持續觀察。而本月存款不足毛退票金額占票據交換金額比率仍將為0.3%,由比率來看也是持穩。
進一步觀察,今年退票金額大致持平,每月大致維持在25億元以下水準,即使6、7月衝出約35億元水準,但也未出現過往動輒40億元的情況。若下半年退票金額回穩到25億元上下,全年仍有機會挑戰去年全年的336.35億元。
根據央行統計,7月票據交換張數455萬5,432張,月減14.18%,票據交換金額1兆1,502億元,也月減2.42%,主因7月少了1個月底峰日。而7月存款不足毛退票張數3,801張,占票據交換張數之比率持平為0.08%;存款不足毛退票金額34.2億元,占票據交換金額之比率為0.3%,較6月減少0.01個百分點,大致仍持穩。
 
 
*資料來源:https://reurl.cc/7VEMlD
 
                                                         
                                                 
                                                
                                                7月退票張數、金額雙降 央行:全年挑戰歷史新低
                                             
                                         
                                                                                - 
                                            
                                                
                                                
                                                                                                        
                                                
                                                
                                                   
                                                    外資大逃殺 台幣創8月以來最大單日貶幅 貶勢超過匯銀預期
                                                        〔 工商時報 / 巫其倫 〕
主要亞幣對美元升貶幅
全球央行年會即將登場,美國聯準會(Fed)主席鮑爾將發表關鍵演說,受此影響市場觀望氣氛濃厚,美元指數持續反彈,加上美科技股重挫,20日台北金融市場上演股匯大跌的表現,台積電領跌的台股收黑逾700點,新台幣同步下殺1.88角,貶勢超過匯銀預期,對美元匯價終場直接下探30.3元價位。
 
匯銀主管表示,新台幣匯價開盤僅1小時,直接貶破30.2元關卡,午後貶幅加劇,盤中最低來到30.309元,終場收在30.308元,創5月14日以來逾三個月新低價,連六個交易日收黑,單日總成交量衝23.005億美元,創8月以來最大量。
20日新台幣貶幅0.62%,創8月以來最大單日貶幅,累計8月以來貶值3.92角或1.29%,近期匯價表現疲軟,且明顯弱於主要亞幣,續居單月最弱亞幣。匯銀主管指出,新台幣第二季起強勢升值,一度引起市場恐慌,5月初新台幣出現暴力升值,出口商及壽險業承受極大壓力,近期有部分出口廠商宣稱,今年以來新台幣升幅較日圓及韓元多出10個百分點的說法。
對此,央行20日緊急澄清,今年以來至20日止,美元指數下跌9.42%,新台幣對美元升值8.16%,升幅仍低於瑞士法郎12.29%、歐元11.84%及墨西哥幣10.81%;同期間日圓升值5.83%,韓元升值5.29%,新台幣與日圓及韓元升幅差距分別是2.33個百分點及2.87個百分點,並非多出10個百分點。
匯銀主管分析,外資及投信大量進場買美元,外資匯出規模占整成交量近一半,加上出口商掛單價位上移、有點惜售,且央行也未進場強力阻貶,僅在盤中提供賣方流動性,放手讓新台幣盤連破30.2元、30.3元兩價位,終場直接站上30.3元。
近期美元指數相對強勢,非美幣別都在貶值,新台幣跟著國際盤反應,非獨自走弱。匯銀主管強調,相對於日圓及人民幣,新台幣貶幅確實較大,主因兩大關鍵,一是台股漲多回落,外資熱錢大量外逃;二是關稅戰不確定性,市場觀望偏匯出。
20日主要亞幣以新台幣重挫0.62%最弱,其次韓元大跌0.59%、泰銖回落0.2%、印尼盾貶0.17%、星幣貶0.15%、馬來幣小跌0.01%;人民幣則是小升0.04%、日圓升值0.05%、菲律賓披索升值0.2%。
 
 
*資料來源:https://reurl.cc/yARNrl
 
                                                         
                                                 
                                                
                                                外資大逃殺 台幣創8月以來最大單日貶幅 貶勢超過匯銀預期
                                             
                                         
                                                                                - 
                                            
                                                
                                                
                                                                                                        
                                                
                                                
                                                   
                                                    卓榮泰:新財劃法上路中央多釋4165億元 明年將舉債4000億元
                                                        〔 聯合新聞網 〕
行政院會今天通過115年度中央政府總預算,因應新版財劃法上路,行政院長卓榮泰指出,明年中央分給地方的統籌分配稅款將大幅增加4165億元,比今年多了58%;而明年度總預算歲入2兆8623億元、歲出3兆350億元,收支短差加債務還本,再加上兩項特別預算,舉債剛好達4000億元。
 
卓榮泰指出,編制明年度中央政府總預算案是艱鉅工程,各部會須在財政結構調整下提出國人需要的政策和預算,他已向賴總統完成報告,並通過行政院會,明年度歲入共編列2兆8623億元,較今年大幅減少3025億元,歲出編列3兆350億元,較今年只增加1100億元。
 
「國家經濟正處於高度成長階段,但今年3月修正新的財政收支劃分法。」卓榮泰指出,明年要分給地方的統籌分配稅款將大幅增加4165億元,比今年多了58%,也讓中央財政出現極大缺口。
 
卓榮泰指出,但為了維持國家動能,行政團隊必須增加對國家的建設,給國民更多照顧,即便中央財政歲入被縮減,但努力要做的事情更多,明年國防經費增加938億元、公共建設增加930億元、科技發展增加266億元、衛福經費增加203億元,長照3.0增加227億元,另關於打詐、河川改善、治水及新成立的運動部,以及AI新十大建設都酌有增加。
 
因此,卓榮泰指出,明年度中央政府總預算加上兩項特別預算,舉債剛好達4000億元,「這個數字相當高」,但為奠定台灣未來20年的國家發展基礎,已提出AI新十大建設,第一年也列入該有的工作量能和預算規模。
 
明年度總預算案送入立法院審議後,卓榮泰期許,希望朝野各黨團基於過去審查預算的經驗和共識,審查明年度總預算得過程,行政院會努力促成更和諧、更有效率,也符合憲法、預算法的精神,他認為行政、立法兩院有高度體認和共識,也有利國家未來發展。
 
 
*資料來源:https://reurl.cc/qYGA4p
 
                                                         
                                                 
                                                
                                                卓榮泰:新財劃法上路中央多釋4165億元 明年將舉債4000億元
                                             
                                         
                                                                                - 
                                            
                                                
                                                
                                                                                                        
                                                
                                                
                                                   
                                                    連六紅!7月外銷訂單年增15.2% 續創同期新高
                                                        〔 工商時報 / 黃有容 〕
經濟部統計處公布7月外銷訂單576.4億美元,續創歷年同期新高,年增15.2%,寫連六紅。統計處表示,主因為人工智慧等需求續續增,如電子產品表現超乎預期,也因新興科技需求不墜,統計處預估8月外銷訂單仍為雙位數成長。
 
據統計處統計,7月外銷訂單576.4億美元,與上年同月比較增15.2%。統計處分析,主因人工智慧、高效能運算及雲端產業等需求續增,但部分傳統貨品因需求疲弱,加上受到海外同業產能過剩影響,抵銷部分增幅。
按貨品別觀察,受惠新興科技應用需求活絡,推升電子及資訊通信產品接單續增,7月訂單分別年增24.8%、15.5%。
傳統貨品方面,受市場需求續疲,以及海外同業產能過剩影響,基本金屬、塑橡膠製品皆年減雙位數。機械產品則因自動化設備訂單持續成長,年增6.2%。
另外,7月主要接單地區接單金額皆呈現年增,其中除了美國訂單金額連16增之外,東協地區接單金額亦連續8個月正成長,統計處表示,主因為供應鏈轉移帶來的動能所致,主要產品為IC製造、IC設計、印刷電路板等。
不過,統計處處長黃偉傑表示,縱使有美國對等關稅因素影響,但受益於新興科技需求,電子產品表現超乎預期,統計處預估8月外銷訂單金額555到575億美元,年增10.5~14.5%;但是,黃偉傑亦指出,據廠商回應,部分貨品拉貨潮趨緩,例如資訊通信、機械接單金額7月都已呈現月減,因各廠商供應鏈位置不同,對於美對等關稅影響程度持觀望態度。
據外銷訂單受查廠商對8月份接單看法,預期接單將較7月份增加的廠商家數占12.3%,持平者占56.6%,而減少者占31.1%,按家數計算的動向指數為40.6;按接單金額計算之動向指數則為48.1,預期8月份整體外銷訂單金額將較7月份減少。
展望下半年,統計處分析,貿易政策及地緣政治風險等不確定性因素影響全球經貿表現,抑制投資及消費動能,但人工智慧、高效能運算及雲端資料服務等新興科技應用持續拓展,對我國半導體先進製程及伺服器等供應鏈需求不墜,加以下半年起消費性電子產品進入備貨旺季,有助外銷接單動能穩定成長。
 
 
*資料來源:https://reurl.cc/A3MeGe
 
                                                         
                                                 
                                                
                                                連六紅!7月外銷訂單年增15.2% 續創同期新高
                                             
                                         
                                                                                - 
                                            
                                                
                                                
                                                                                                        
                                                
                                                
                                                   
                                                    美PPI高於預期、美元走強 新台幣再度貶破30元關卡
                                                        〔 自由財經 / 記者 陳梅英 〕
美國7月生產者物價指數(PPI)漲幅超過市場預期,美元反彈走強,新台幣兌美元匯率今早盤再度跌破30元整數關卡,最低觸及30.064元,創下5月26日以來近三個月新低。
雖然該數據未動搖市場對聯準會9月降息的預期,但明顯削弱美國財長貝森特日前喊話「降息兩碼」的影響力。美元指數重回98上方,日圓兌美元匯率也貶回147。
匯銀人士指出,近期美元走勢隨美國經濟數據起伏。PPI高於預期通常意味企業成本壓力增加,可能進一步推升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在美國對等關稅陸續實施下,通膨壓力仍難消退,也可能影響聯準會的貨幣政策路徑。
而今晚將公布的美國零售銷售數據,預料將再次牽動金融市場走勢。此外,美俄兩國元首即將舉行會談,市場亦高度關注其可能影響。
新台幣今日開盤即貶破30元,以30.02元開出、貶值3.2分,盤中最低來到30.064元,隨後在30.04元附近震盪。主要亞幣同步走弱,離岸人民幣在前一日一度升破7.17兌1美元後,今早又回落至7.18附近。
 
 
*資料來源:https://reurl.cc/koyvnx
 
                                                         
                                                 
                                                
                                                美PPI高於預期、美元走強 新台幣再度貶破30元關卡
                                             
                                         
                                                                                - 
                                            
                                                
                                                
                                                                                                        
                                                
                                                
                                                   
                                                    房市寒冬 六都家戶購屋比跌回十年前
                                                        〔 工商時報 / 郭及天 〕
房市寒冬,今上半年房市買氣重回十年前、堪比2016年房地合一稅剛上路的谷底,六都上半年家戶購屋比僅1.4%,相當於每百戶家庭僅1.4戶購屋,追平2016年同期紀錄,六都中家戶購屋比僅有桃園達2%,對比去年同期六都僅台北不及2%,購屋動能明顯衰退。
 
住商機構統計近年六都上半年家戶購屋比顯示,在房市景氣熱絡的2021、2022、2024年六都家戶購屋比均達2.1%,不過今年上半年驟降至1.4%,減少了0.7個百分點。
其中,台北市僅1.1%為八年來最低,新北市、台南市、高雄市均為1.3%,都創下九年來最低紀綠,台中市1.7%更是九年來首度跌破2%,僅有過去家戶購屋比長年居六都之冠的桃園在2%以上,但也追平十年來最低紀綠。
大家房屋企研室主任賴志昶表示,去年上半年適逢新青安效應發酵,全台房市一片榮景,惟也引發央行推出第七波信用管制,加上限貸風波,買氣瞬間急凍,令家戶購屋比跌回2016年時水準,此波「金龍海嘯」打房效果已堪比房地合一稅上路。
住商不動產企研室執行總監徐佳馨表示,六都房市買氣歷經金龍海嘯衝擊跌回十年前谷底,美國對等關稅議題牽動全球金融局勢敏感神經,而國內房貸放貸仍緊縮,信用管制政策持續,加上近年大量推案的交屋潮來臨,使貸款排隊情況加劇,如果信用管制未見鬆綁,預期至今至年底前,房市買氣沒有樂觀空間。
 
 
*資料來源:https://reurl.cc/GNpQex
 
                                                         
                                                 
                                                
                                                房市寒冬 六都家戶購屋比跌回十年前
                                             
                                         
                                                                                - 
                                            
                                                
                                                
                                                                                                        
                                                
                                                
                                                   
                                                    季底資金需求旺 央行6月放錢
                                                        〔 工商時報 / 巫其倫 〕
近一年各月底未到期定存單餘額
 
第二季新台幣啟動升值行情,5月初的表現讓出口商擴大拋匯力度,加上外資熱錢大量湧入,影響6月因季底出現的資金需求高峰,且今年報稅季延長至6月底止,新台幣匯價也回穩,中央銀行6月反向減發定存單放錢,提供更充裕的流動性。
因此,至6月底未到期定存單餘額略降至7.74兆元,仍是近13個月次高水準,單月減發617.55億元。4月、5月市場資金相當寬鬆,為處理游資氾濫的問題,央行這二個月合計加發6,303.25億元定存單,5月底餘額一度逼近2023年底的8兆元大關,但6月央行放錢為市場注入流動性,未到期定存單餘額回到7.74兆元。
央行針對市場短期資金需求變動靈活操作,例如農曆春節、報稅季、股利發放高峰期等,即減發定存單對市場放錢,因應短期資金需求增加,觀察6月金融業隔夜拆款利率上揚可知,因此央行再減發定存單,放錢到市場。
銀行資金調度主管表示,6月因季底且碰到上半年作帳,進入資金調度高峰期,今年受到對等關稅衝擊,報稅季延長至6月底,同樣墊高資金需求,加上新台幣升幅收斂,外資匯入趨緩,且出口商拋匯受限制,資金雖仍相對寬鬆,但相較5月資金需求明顯上揚。
根據央行統計,新台幣匯率自4月起一路狂升,第二季起狂升3.28元或10.97%,創史上最大單季升幅,但6月新台幣僅升值2.7分或0.09%,外資及出口商拋匯量能相對趨緩。銀行主管指出,其實5月中旬起新台幣匯率已回穩,加上報稅季的稅款需求,6月底未到期定存單水位下降符合預期,後續還有第三季台股發放龐大現金股利,短期資金是否持續寬鬆還要觀察。
就央行近期市場操作,雖然短期無降息考量,但市場資金也不如先前緊俏,市場普遍預期下半年新台幣偏升走勢不變,央行應會維持加發定存單的節奏,包括2月加發3,269.9億元、4月加發3,074.35億元,及5月加發3,228.9億元,相較去年底未到期定存單餘額7.21兆元,央行今年已從市場收回近6,000億元。
 
 
*資料來源:https://reurl.cc/NxaA4k
 
                                                         
                                                 
                                                
                                                季底資金需求旺 央行6月放錢
                                             
                                         
                                                                                - 
                                            
                                                
                                                
                                                                                                        
                                                
                                                
                                                   
                                                    關稅壓境「難保3」!中研院下修今年經濟成長率至2.93%
                                                        〔 Yahoo!新聞 / 王詩婷 〕
中研院今(4)日發布2025年台灣經濟情勢總展望修正,受到美國關稅壓力衝擊,民生物資也面臨成本壓力,將經濟成長率下修至2.93%,較去年12的預測值3.1%,減少0.17個百分點。
中研院指出,上半年由於高效能運算與人工智慧等科技應用加速擴展以及企業為因應美國關稅政策調整而提前積極備貨的雙重因素影響下,國內出口與投資動能同步增強,第一季實質GDP年增率達5.48%優於普遍預測數據。儘管預期上半年表現亮眼,惟受限於美國關稅政策的高度不確定性,以及全球需求可能因為關稅效應而轉弱,下半年內外需成長力道預期將明顯趨緩。
整體而言,預測2025年的經濟成長率為2.93%,較去年12月預測值3.10%下修0.17個百分點。國內需求與國外淨需求對經濟成長之貢獻,分別為1.71個百分點與1.22個百分點,其中國內需求中投資貢獻率(固定資本形成)1.44個百分點,為經濟成長的主要動力來源。
展望下半年,中研院說明,經濟情勢迄今仍面臨諸多不確定因素。美國貿易政策變化無常,全球貿易環境持續籠罩在高度不確定性之中,不僅影響全球供應鏈重組與市場分化,亦進而加劇對全球經濟前景與金融市場穩定性的擾動。
此外,地緣政治風險持續,氣候變遷以及全球貿易壁壘等變因皆可能推動大宗商品價格波動,增添全球通膨走勢的不確定性,因此不確定因素持續牽動台灣經貿動能與企業投資規劃。預測區間介於2.54%到3.17%。
 
 
*資料來源:https://reurl.cc/89lpey
 
                                                         
                                                 
                                                
                                                關稅壓境「難保3」!中研院下修今年經濟成長率至2.93%
                                             
                                         
                                                                                - 
                                            
                                                
                                                
                                                                                                        
                                                
                                                
                                                   
                                                    新台幣暌違39個月再收28字頭 匯銀主管:替「這件事」鋪貶值之路
                                                        〔 工商時報 / 巫其倫 〕
全球緊盯的對等關稅談判結果,由於美越達成協議,越南盾匯價也寫下新低,新台幣則延續升值走勢,3日開盤匯價攻破29元整數,報收28.828,創近三年三個月新高。匯銀主管說,出口為導向的各國為降低關稅衝擊,利用匯率貶值成為選項,近來新台幣漲勢煞不住,亦有為台美談判結果出爐後,創造貶值空間的可能,新台幣雖維持升值的基調,也要留意談判結果公布前後,匯率會否出現短期性的反轉。
從外匯市場的交易觀察,新台幣匯價3日盤中最高衝28.8元、狂升2.2角,央行進場穩步調節,尾盤再出手壓制升幅,但終場並未堅守29元價位,暌違三年後收盤再現28元。
匯銀主管說,外資、投信及出口商都在匯入,推高新台幣,最終收盤價升值1.91角或0.66%,市場預期台美談判可能隨時定案,對非即時性的交易變審慎,總成交量也縮小至18.43億美元。
主要亞幣對美元升貶幅
從大方向看,下半年以來美元延續跌勢,7月前三個交易日新台幣已漲1.074元或3.73%,升幅高於主要亞幣。匯銀主管分析主要是外資匯入買超台股,且當前價位來到三年高點,出口商恐慌性拋匯,有「不得不賣」意味,使近期每日升幅動輒1~2角,幾成常態。也有看法是央行未放手,盤中各價位都有佈置買單,但近期反應市場供需及美元指數趨弱,熱錢湧入使調節難度更高,談判結果會否成為驅動新台幣另一股動力,尚待觀察。
央行先前呼籲廠商分散拋匯,匯銀主管說,近期部分廠商賣不下去,改採SWAP,先賣後買回,避免直接賣掉美元面臨的虧損;中長線看新台幣走勢還是要反應市場供需,尤其要觀察外資及出口商是否持續賣出美元。
 
*資料來源:https://reurl.cc/Mz708L
 
                                                         
                                                 
                                                
                                                新台幣暌違39個月再收28字頭 匯銀主管:替「這件事」鋪貶值之路
                                             
                                         
                                                                                - 
                                            
                                                
                                                
                                                                                                        
                                                
                                                
                                                   
                                                    楊金龍:美元地位短期難撼動
                                                        〔 工商時報 / 孫彬訓、巫其倫 〕
主要貨幣股債市占比
國際信評機構穆迪調降美國主權信用評等以來,市場關注美元、美債地位是否會受影響。中央銀行總裁楊金龍19日表示,「在可預見未來,美元國際地位仍難以撼動」,雖然近期出現市場短時間的驚慌,但冷靜想想,並沒有貨幣可以取代美元。
 
楊金龍說,美元作為最主要國際準備貨幣的地位仍無虞,美元長期走勢仍強,今年以來截至6月18日,儘管美元指數下跌8.83%,但美元指數或聯準會廣義美元指數走勢,兩者均處於長期上升趨勢。前美元指數位在98.905上下,聯準會廣義美元指數在120.713上下,分別高於2000年迄今的平均值的各為92.75、106.4。
楊金龍還說,由於美國經濟及金融巿場規模位居全球第一,且為國際準備貨幣的價值儲藏功能,美元具支配地位,排名第二的歐元,占比遠低於美元;另一方面,美國金融巿場深度與廣度,足以胃納全球超額儲蓄,為維繫國際貨幣制度以美元為核心的主因,短期間「去美元化」(de-dollarization)並不容易。
再觀察主要貨幣股債市占比方面,美元債市占比44%、股市48%,歐元債市占比23%、股市占比6%,其他人民幣、日圓、英鎊的債市、股市占比中,最高僅有人民幣債市占10%,其他都低於10%。楊金龍強調,現在看來,很「make sure(確定)」可預見的未來,美元在國際貨幣的地位,其他幣別無法取代。
整體來看,美國雖面臨財政赤字擴大、債務餘額龐大等問題,投資人對美債需求觀望,不過,美國金融市場創新能力強、法規完備且資金自由流動,市場的深度與廣度均居全球之首,美國公債殖利率為全球金融資產的評價基礎,依舊是全球投資人的重要資產,並支撐美元做為主要國際貨幣地位。
 
*資料來源:https://reurl.cc/vQlyOe
 
                                                         
                                                 
                                                
                                                楊金龍:美元地位短期難撼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