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最新消息

  • 0429焦內2.jpg

    熱錢抽腿 台幣爆量貶8.6分

    〔經濟日報/記者陳美君/台北報導〕

    國際美元強彈、熱錢抽腿撤離,台北股匯市昨(27)日再度上演雙殺行情,新台幣匯率終場貶值8.6分,收在29.396元,為逾一年七個月新低,總成交量19.185億美元。匯銀主管指出,外資昨天集中在午後匯出,估計一天就匯出逾10億美元,若資金流向趨勢不變,新台幣匯率近日就有機會下探29.5元。
    中央銀行資料顯示,今年以來,美元指數累計強漲7.2%,非美貨幣清一色對美元貶值,其中又以日圓重貶10.06%最重,台灣主要貿易對手國貨幣韓元貶值6.04%居次,新台幣貶幅也有5.8%,星元與人民幣分別下挫1.88%和2.73%。







    匯銀主管指出,昨天上午外資雖有匯出,但力道並不顯著,反而是出口商進場大舉拋匯;到了下午,熱錢撤出潮愈來愈猛烈,新台幣匯率最低跌至29.402元、最多貶值9.2分。

    大型國銀交易室主管說,「國際美元實在很強,歐元在下午一度跌破1.6關鍵價位,使外資加速出走。」不過因逢月底,為出口商拋匯旺季,匯銀主管說,出口商昨天確實進場大賣美元,使新台幣匯率貶值幅度明顯縮減。

    匯銀主管說,「如果不是出口商這幾天都大舉賣匯支撐新台幣匯率,29.5元早就貶破了」。

    出口商與外資一來一往,匯市交投熱絡,昨日總成交量接近20億美元。匯銀主管說,除外資匯出逾10億美元,出口商也拋出等量外匯,匯市有買有賣、勢均力敵,中央銀行雖緊盯盤面,但並未大舉進場調節。

    展望後市,匯銀主管說,昨天盤中新台幣匯率最低已貶到29.4元,估計在5月4日聯準會最新決策出爐前,國際美元漲勢凌厲趨勢難以撼動,新台幣匯率近日就有機會下探29.5元。匯銀主管說,「聯準會展現鷹姿、今年5、6月都要升息2碼,美元缺乏弱勢理由,新台幣匯率自然也很難止跌。」估計短期新台幣匯率將位於29.2~29.5元區間波動。




    *資料來源:https://udn.com/news/story/7239/6272176?from=udn-catelistnews_ch2
    *圖片來源:網路
     
    more
  • 0422焦內2.jpg

    台資重鎭封不止 供應斷鏈疫起蔓延

    〔工商時報/康彰榮、楊晴安/數位編輯〕







    昆山於4月2日起配合地方政府防疫封控政策停工,整個長三角地帶貨運全數停擺,電子生產供應鏈近乎淪陷。此為示意圖。圖/新華社


    新冠疫情來勢洶洶,自3月底以來,上海不敵疫情猛爆性外溢,一路向外蔓延至江蘇、浙江、昆山、太倉等地。台商大本營昆山於4月2日起配合地方政府防疫封控政策停工,然而原訂至8日的靜默期一延再延,至今更延至4月19日,復工之日遙遙無期。

    據金管會統計,目前已有超過160家上市櫃台企停工,主要產業為電子零組件、電機機械、電腦及周邊和其他電子業,整個長三角地帶貨運全數停擺,電子生產供應鏈近乎淪陷,不僅令在陸台企叫苦連天,斷鏈危機更引發全球關注。


    隨上海疫情向外擴散,江蘇、浙江等長三角地區齊拉警報,昆山4月初宣布升級防疫,要求企業輪休減產、居家辦公,管制聯外交通等,非必要不得擅離,市民也減少活動,務求城市保持「相對靜默」。

    根據蘇州市16日最新消息,為迅速切斷疫情傳播鏈條,有效阻斷蔓延態勢,保障群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蘇州市決定自2022年4月16日零時起,在吳江區、吳中區、相城區、姑蘇區、蘇州工業園區和虎丘區(蘇州高新區)進一步升級疫情防控措施。

    全區「靜默」 昆山供應鏈斷炊

    昆山是長三角電子業JIT原物料與零組件的生產大本營,在昆山貨運停擺下,昆山以外的電子中游、下游業者,就算廠區能夠正常生產,也同樣面臨來自昆山的JIT原物料與零組件斷炊的狀況。

    如果這些廠商從昆山以外的地方調貨支援,不僅送貨時間比疫情未爆發之前拉長許多,也有其他的風險要承擔,例如貨車下不了高速公路,或是貨車司機從高速公路下目的地交流道時,只要健康碼不是綠碼、或是核酸文件不夠齊備,司機與整車貨都會「不知所蹤」,相關狀況時有所聞。

    值得注意的是,緯創、仁寶、嘉聯益等台商聚集的昆山開發區、深化兩岸產業合作試驗區,與海峽兩岸電子商務經濟合作實驗區所在的花橋經濟開發區,仍為管理強度較高的「靜態管理區」,區內所有村、小區,實行封閉式管理,實施「非必要不流動、只進不出」的防控措施。

    仁寶約有一半的筆電代工訂單即是由昆山廠組裝,隨著昆山廠從4月初起停工,對仁寶4月營收也一定會有影響。另和碩指出,為配合當地政府防疫工作,上海廠、昆山廠已暫時停工,實際復工時間有待當地政府通知,和碩將與客戶、供應商保持密切聯繫,且持續評估對財務、業務的影響。在大上海地區設廠的台灣代工大廠中,僅有緯創目前還未停工,對代工業者4月營收影響狀況,將視各業者大上海廠區比重與生產產品而定。

    大陸是全球主要生產國,也是目前唯一堅持清零的國家,在大陸政府堅持採取靜默管理的規範下,即使工廠恢復生產,仍將受限於短期運輸成本增加與當局靜態管理政策,衝擊相關物流作業。除短期運輸成本增加與出貨延遲,大陸五一長假將至,若疫情無法緩和,封城令持續,將對內需消費力道產生衝擊,衝擊層面恐持續蔓延,須密切關注。





    *資料來源:https://ctee.com.tw/topic/2022/627128.html?utm_medium=editor&utm_source=index
    *圖片來源:網路
     
    more
  • 0422焦內1.jpg

    4至6月防疫險不算數? 金管會澄清

    〔聯合報/記者巫其倫、戴瑞瑤/台北報導〕



    本土確診病例暴增,一周內防疫保單承保件數就增加超過四十六萬件,理賠件數與金額增加逾一成,但近日再度掀起「防疫保單之亂」,昨還傳出四月至六月間投保的防疫保單恐「不算數」,引起保戶恐慌。金管會保險昨澄清,已成立的保險契約,權益不受影響,消息屬網路謠言;產險業者也質疑,此消息「不可思議」,業者不認帳的可行性極低、不可能有此情況,呼籲民眾勿擔心。

    對於市場傳言,產險業者紛紛表示,各大產險同業都沒聽說此事,並強調金融業是特許行業,若要發表聯合聲明,還得主管機關同意才可以。金管會官員也說,產險業者不可能未經主管機關溝通,就做出這麼大的決定或建議。

    產險業者說明,若是已核保通過且繳費完成,就不會不算數。但若因投保多張保單等因素,可能收件後核保未過,或者是未完成投保手續等狀況,因未完成投保手續,當然就不算數。業者認為,此傳聞提到的五、六月應該是指續保問題,原則上也是相同規定,只要完成核保且繳費,就不會不算數。

    另有業者提到,防疫保單的投保條件上,並沒有要求職業、年齡或病史等,幾乎沒有條件可挑剔,過去防疫保單的拒保率相當低、幾乎不可能拒保;且當初保單契約若沒有條款規定,現也不能臨時加上,所以要在核保階段拒保的可能性極低,產險公司很難不認帳。

    另外,近日泰安產險等業者陸續傳出防疫保單出現「續保」爭議,保戶三月收到續保通知,保單五月到期,但近日卻被通知不能續保舊保單,只能續保改版後的新防疫險,但新防疫險沒有隔離理賠。

    金管會保險局副局長林志憲指出,產險公司的防疫險均為一年期保單,且屬「不保證續保」的性質,保險公司對於是否同意續保有主動權,並可做核保與風險控管機制,如須調整費率或承保範圍,應於保險契約成立前,將調整後的內容提供保戶選擇,保險契約一旦成立,即須依契約履行。

    他強調,產險公司的防疫險屬於損害填補原則,性質上就不是保證續保,就算保戶當初有勾選「自動續保」,仍不是保證續保。但保險公司如果要更改商品,必須提前告知客戶,讓客戶能夠做選擇。





    *資料來源:https://udn.com/news/story/7239/6257669?from=udn-catelistnews_ch2
    *圖片來源:網路
     
    more
  • 0422焦內31.jpg

    綜所稅653萬申報戶注意!今年報稅有六大利多

    〔經濟日報 / 翁至威/即時報導〕



    5月季報稅季將至,財政部今(21)日舉行所得稅結算申報宣導記者會,賦稅署表示,預估今年個人綜合所得稅申報戶約653萬戶,營利事業所得稅結算申報約99萬件,而在去年企業獲利成長下,兩稅目自繳稅額都可望略微成長。

    至於今年所得稅結算申報期間,賦稅署長許慈美表示,目前仍暫維持一個月,並隨疫情發展調整,預計5月15日前會再檢討,若疫情指揮中心有禁止集會、防疫升級,才會考慮延長申報期間。

    南區國稅局長盧貞秀表示,今年綜所稅有六大報稅利多,包含調高基本生活費至19.2萬元、政府發放振興五倍券免納所得、受疫情影響執行業務者調增費用率、調高公益出租人免稅優惠、軍公教退撫基金或自提儲金提繳當年度免稅等。

    財政資訊中心主任張文熙表示,去年首度推出手機報稅,約83萬人次使用,今年功能再升級,可自行增刪申報戶成員,也可編輯扣除額資料,並新增可利用行動支付或電子支付帳戶方式繳稅,期待使用人次可突破百萬人。

    賦稅署表示,去年5月共約645萬戶辦理綜所稅結算申報,稅額約1,900億元;營所稅則共約99萬件,總自繳稅額約4,606億元,包含營所稅、未分配盈餘稅、境外電商營所稅等。

    許慈美表示,按照往年平均成長率來看,綜所稅今年申報戶數預估將成長到653萬件,營所稅件數則大致持平約99萬件,但稅額應該都會增加,增加幅度尚難評估。

    不過據了解,去年上市櫃公司獲利成長,對於今年所得稅而言將是利多,稅收成長可期。

    許慈美表示,今年寄送紙本稅額試算通知書的條件有調整,若去年採線上回復試算,或自行採網路報稅、手機報稅的案件,代表納稅人具備資訊能力,今年就不再寄送紙本,希望達到節能減碳、降低成本,估算今年在這部分省下2,000萬預算。

    也因為排除掉自行採網路申報者,今年適用稅額試算件數僅235萬件,比去年減少約三分之一。

    仍適用稅額試算者,國稅局會在4月23日起寄發通知書,納稅人可留意。





    *資料來源:https://udn.com/news/story/7243/6257179?from=udn-catelistnews_ch2
    *圖片來源:網路
     
    more
  • 0415焦內3.jpg

    房市會泡沫化嗎?首購族該衝還是該等?

    〔編譯 樂羽嘉  / 天下Web only〕



    房市有要泡沫化嗎?

    《商業內幕》解釋,當房價的上漲變成是人為抬高,房市泡沫就會發生。目前美國房市的問題,就是供不應求,低利率加上對空間需求變大,使得買家競求有限的庫存,賣方利用這點漲價。2020年以來,美國房市買方競爭加劇,引發出價戰爭,經濟可負擔性大幅下降,尤其是首購族。

    《商業內幕》認為,房市泡沫化的問題,要看市場何時、多快重新調整平衡,若突然反轉,肯定造成混亂。舉例來說,若房價突然暴跌,很多最近買房的人得突然支付一筆遠高於房價的貸款。儘管目前房市狀況遠不同於2008年房價崩盤的時空環境,還是有愈來愈多人在討論房市泡沫。

    上週達拉斯聯邦準備銀行公布一份報告,指出儘管目前房價成長的原因不同於上一次房市熱潮,但愈來愈多人擔心美國房價再次變得偏離基本面,也就是買家買房是追高、怕不買變更貴,而不是基於自己能力選擇長期來說可負擔的房子。學者寫道:「我們的證據指向現在美國房市出現2000年初熱潮以來首次異常行為。」

    全美住宅建設業者協會首席經濟學家狄耶茲(Robert Dietz)表示,2020年第3季,房市可負擔性跌至十年低點,考慮到利率會升,2022年房市可負擔性會更進一步承壓。

    儘管建商在慢慢增加供應,最近利率陡升可能會使可負擔性增添壓力。美國中位數房價大約在史高的40萬5000美元,若買家因應更多月付貸款的可能性調整預期,高房價或許就不易支撐。

    萬神殿宏觀經濟公司(Pantheon Macroeconomics)首席經濟學家歇荷森(Ian Shepherdson)說:「房市處於活動實質向下的早期階段,這會使房價漲速劇跌,可能最快春天開始。」

    買方該怎麼做?

    《CNN》報導,如果美國房市出現泡沫化,首購族會買不起房。

    美國全國房地產經紀人協會首席經濟學家Lawrence Yun表示,所有和所得及房地產可負擔性相關的數據指標看來都沒有同步,數據的奇怪波動是供應不足所致。

    Lawrence Yun表示,跟1 年前相比,房價上漲約20%,房貸利率也增加20%,典型美國房屋的每月房貸增加了40%。人民的所得並未跟上房貸漲幅,持有的負擔劇烈增加,這是難以為繼的,結果是房市愈來愈不公平,愈來愈少人能擁有房子,首購族完全買不起。

    「漲成這樣不健康。」他說:「人們把美國夢和努力工作、購買房屋聯想在一起,這似乎愈來愈不可實現、難以企及。」

    房地產仲介公司執行長馬赫(Mike Maher)說:「4個月間利率從3%升到接近5%,部分競爭者間接被迫退居一旁。」

    他認為房屋泡沫短期內要破掉非常困難,因為需求還是超過供給,即使升息,從歷史標準來看錢還是很便宜。馬赫希望接下來1、2年升息降低競爭,使房價漲幅稍微平緩一點,可能就會有些持有者賣房。他也認為投資客可能開始撤退。

    根據美國房地產研究機構ATTOM,2021年炒房的毛利降到十年多來最低水平。哥倫比亞商學院房地產教授梅爾(Christopher Mayer)說:「有諸多擾人的跡象顯示房價超過自住者的能力所及。到了某些點,投資客必須賣給人,他們可以再賣給其他投資客,這就是泡沫。但是…最終房屋還是得讓居住的人負擔得起。」


    線上房地產交易公司Redfin首席經濟學家菲威瑟(Daryl Fairweather)建議,不要苦等房價回歸「正常」,她認為價格短期內下不來。


    梅爾相信,房價短期可能不會跌,但最終可能會的。梅爾說:「我不認為房市泡沫有像2008到2010年那樣崩盤的風險。但明年房價先漲再跌很合理,從現在起的3到5年後,價格可能會低5%到10%,你最後賣出的價格可能會略低於你買的價格。」

    菲威瑟表示,現在想買房的人,應該聚焦在能夠合理負擔且能夠住一陣子的物件上。她建議調整心態,購買可自住5年以上的房子,克服FOMO情緒。

    (資料來源:BI、CNN)





    *資料來源:https://www.cw.com.tw/article/5120748
    *圖片來源:網路
     
    more
  • 0415焦內2.jpg

    報稅撇步搶先看/企業三種交易課房地合一2.0

    〔經濟日報 記者翁至威/台北報導〕



    去年7月1日起,房地合一稅制迎來2.0新時代,對於營利事業而言是極大的變革。會計師表示,企業在去年若有交易不動產、預售屋或未上市櫃股權,今年申報相關所得時要特別留意,可牢記兩大口訣:釐清交易時點、判斷持有期間。

    房地合一2.0稅制上路後,營利事業比照個人,依據持有期間採差別稅率,今年5月申報營利事業所得稅時,可能將首次採用差別稅率計算房地合一稅。同時2.0也擴大適用範圍,包括預售屋、特定股權移轉都適用。




    原本營利事業在房地合一1.0階段,並未區分持有時間,一律適用20%稅率;而自去年7月起,交易適用房地合一稅制的案件,就依據持有期間採用不同稅率,持有兩年以內就出售,稅率為45%,持有逾兩年、未超過五年,稅率為35%,持有超過五年稅率則為20%。


    而在申報方式上,原本是「合併計稅」(併入營利事業所得)、合併報繳,修法後適用2.0案件,則採「分開計稅」,但同樣是合併報繳,一樣是在每年5月所得稅申報季來申報,與個人房地合一稅不同。

    資誠稅務法律服務會計師林巨峯表示,營利事業去年若有出售適用房地合一稅制的不動產,應以7月1日為分界點,之後交易案件採分開計稅,按持有期間適用不同稅率;在6月30日前交易案件,則維持往年申報方式。

    林巨峯說,兩者不僅適用稅率有差,申報方式有別,申報書頁次也不同,與往年相較之下較為複雜,營利事業在填報時要特別留意。

    此外若公司去年出售預售屋,交易時間分屬上半年或下半年,也適用不同稅制。

    林巨峯表示,上半年出售部分,屬於權利轉讓,應合併計入所得課稅;而下半年出售就會依據持有時間課徵不同稅率。

    國稅局則提醒,若等到預售屋交屋後再出售,此時,預售屋、成屋的持有時間是各自獨立計算,也就是說,房子蓋好變為成屋後,持有時間就要重新計算,兩者持有時間不能併計。

    至於特定股權移轉,林巨峯則表示,營利事業去年出售未上市櫃股票,首先要留意交易時間,若在上半年,則要進一步檢視是否有印製股票,若有,則轉讓股份屬於證券交易所得,目前停徵證所稅,但仍應計入基本所得額(最低稅負制);若未印製股票,則屬於財產交易所得,應併入營利事業所得額中課稅。

    但若未上市櫃股權交易是在下半年,則要檢視出售股權控制比率,是否達到過半數標準,且該公司股權價值是否有50%以上是由境內房地組成,若都符合,就會適用房地合一稅制。

    林巨峯提醒,財政部曾對於間接持股的計算有明確發布解釋令,營利事業申報時,應仔細檢視是否會落入房地合一課稅範圍。





    *資料來源:https://money.udn.com/money/story/11994/6240359?from=edn_maintab_cate
    *圖片來源:網路
     
    more
  • 0415焦內1.jpg

    股匯脫鉤 台幣連兩升

    〔經濟日報 記者陳美君/台北報導〕



    台北股匯走勢脫鉤。外資昨(14)日零星匯入約2、3億美元,加上出口商進場拋匯,新台幣匯率終場升值8.2分,收29.004元,連兩升,總成交量13.885億美元。

    台股昨開高走低,終場下跌56點,收在17,245點,匯銀主管說,外資昨天在台股小幅賣超,但在匯市仍呈零星匯入,股匯走勢不同調。

    相較於前天的激情演出,匯市昨日外資匯入量不大,只是結合出口商拋匯力道,使新台幣匯率持續攀升。展望後市,匯銀主管指出,熱錢動向不明,新台幣匯率可能維持盤整,短期內將介於28.8~29.2元區間波動。

    「新台幣匯率盤中還是有見到28字頭,不過最後還是收在29元以下,如果外資持續流入,未來還是有機會升回28字頭,外資動向、美國貨幣政策與通膨表現為三大觀察重點」,匯銀主管說。

    至於新台幣匯率,匯銀主管分析,短期內新台幣匯率缺乏大幅升值動力,29元可能是近期波動中間價。








    *資料來源:https://money.udn.com/money/story/5616/6240315?from=edn_maintab_cate
    *圖片來源:網路
     
    more
  • 0408焦內31.jpg

    NFT藝術品正夯:是虛擬貨幣的革命還是泡沫化?

    〔聯合報 / 寇德曼〕



    2021年3月11日,佳士得拍賣行就創紀錄地以6,934.6萬美元(用以太幣付款)拍出了一件NFT藝術品《每一天:前5000天》,讓作者Beeple瞬間成為在是最有價值的前三大畫家。 圖/路透社


    由區塊鏈技術衍生的NFT(非同質化代幣,Non-Fungible Token)近年在世界上掀起熱潮,許多藝術家或收藏家藉由NFT技術發行藝術品,吸引大批民眾購買,轉手間就飆出天價,例如,2021年3月11日,佳士得拍賣行就創紀錄地以6,934.6萬美元(用以太幣付款)拍出了一件NFT藝術品《每一天:前5000天》(Everydays: The First 5000 Days)1,讓作者Beeple瞬間成為在是最有價值的前三大畫家。

    有立委近日質詢金管會主委,是否有打算對NFT進行監管,金管會回應,監理步調太快,反而會限制NFT的發展,國際目前也沒有對NFT監理的共識,認為NFT商品的消費者,應該自己要有風險意識。但何謂「NFT」呢?這和大家耳熟能詳,同為區塊鏈技術所衍生的比特幣、以太幣等虛擬貨幣又有何區別?

    藝術品如何與NFT扯上關係

    NFT雖與比特幣同為虛擬貨幣,保有區塊鏈技術去中心化和不可竄改等特性,然不同於比特幣等屬於FT(同質化代幣,Fungible Token),每個比特幣價值相同,而每個NFT具有「唯一性」,任兩個NFT間均屬不可互換與替代2。如果說FT等加密貨幣可以表彰如貨幣等不特定物的權利,有心人是自然也會想著要用NFT來表彰如藝術品等特定物的權利,也因此,NFT藝術品頓時橫空出世。

    原本在網路時代,由於資訊流通技術的發達,資訊可以低成本的式進行完全相同的複製,以數位資訊構成的藝術品,不像實體藝術品是獨一無二、具有天然稀缺性,無法如同實體藝術品的創作者或收藏家一樣,藉由出售單一作品獲取高額利潤,但NFT的出現改變了這個限制。

    當數位藝術品與NFT技術結合後,藉由NFT唯一性而不可竄改,數位藝術品即使可以複製,但原件和複製品間具有不可替代的區別,藝術品原件取得了如實體藝術品一樣的「稀缺性」,進而在市場上具有交易價值3;甚至,有收藏家將實體藝術品以NFT技術數位化保存後, 隨即將實體原件毀去,並將NFT後的藝術品進行拍賣,最後拍賣價還遠超出實體原價4,例如,2021年3月拍賣的班克斯(Banksy)的畫作《傻子》(Morons),收藏家原以3.3萬美元購得,NFT後銷售價竟超過十萬美元。




    2014年,一名工人手持Banksy的版畫Morons(2006)。 圖/美聯社


    藝術品NFT化有何優點?

    支持以NFT技術保存藝術品的論者主張,NFT技術可讓數位藝術品如傳統藝術品一樣流通,讓數位藝術家從創作中獲利,鼓勵他們願意創作新的作品,且即使藝術家最初以低價出售作品時,收藏家嗣後以高價轉手獲益時,NFT藝術品所在的平台可以設定讓轉售過程中產生的利潤,部分回饋給原作者,宛如著作權法中的「追及權(the Resale Royalty Right)」之精神,更加保障作者5,避免有藝術家因窮困而不得不低價銷售作品,收藏家藉由轉售取得天價利潤後,藝術家卻無法分享的不公。追及權的存在即可保障作者或其子孫。

    加上區塊鏈的去中心化而生的透明性,歷次交易都可以被追溯,買家於購買前即可確認NFT藝術品的來源確為真品和歷次售價,配合區塊鏈不可竄改的性質,可以有效防止銷售假貨、轉售炒作,保障買賣雙方6。

    且因NFT藝術品為數位化保存,比傳統藝術品具有更高的流通性,支持者認為嗣後無論要進行轉讓或資產金融化較為容易,例如,將權利拆分為多人共有7,甚或單獨將數位化的圖層分割出來抵押融資,亦無需處理郵寄、搬運等繁瑣的交易細節,不用擔心移轉過程對於藝術品可能造成之損害,NFT藝術品本身除了收藏價值外,更有作為金融資產的價值存在8。

    故有法律學者即認為應該以法律保障NFT藝術品的權利,認為NFT藝術品儘管不具有實體,但仍完全符合民事法上權利客體的要件,值得立法保護9。




    NFT交易平台Neon在紐約華爾街設立全球第一台24小時的NFT自動販賣機。 圖/路透社


    NFT藝術品是不是泡沫?

    不同於支持論者將NFT藝術品描述地宛如藝術界的革命,反對論者則認為所謂的NFT藝術品,就像是泡沫一樣地不切實際。NFT起源自區塊鏈技術的不可竄改性,固然賦予了藝術品獨一無二的價值,但這只是讓該藝術品成為市場上更容易流通炒作的對象,視覺價值遠遠不及動漫、影視等工業化生產的大眾藝術。

    藝術界之所以支持NFT,不過是想要分享虛擬貨幣龐大的市場、交易平台、資金,不斷強調藝術品原件的獨一無二,透過NFT讓數位化的作品具有稀缺性,不過是為了提高藝術品的交易價值,藝術家或收藏家為了從虛擬貨幣交易中分一杯羹,才會不斷炒作NFT藝術品的話題10。

    特別是仿效著作權法追及權的概念更屬過譽,藝術圈現實上因為追及權而獲益者,只有藝術市場金字塔頂端的極少數國際知名人士,有法律學者批評若實施追及權制度,反而會因要降低每次交易的分潤成本,壓低藝術品最初的銷售價格,讓大多數藝術家未蒙其利,先受其害11。

    例如,前述拍出近七千萬美元天價的NFT藝術品《每一天:前5000天》,在此拍賣前,作者Beeple的作品售價其實從未超過一百美元12。花天價購買這件藝術品的買家,本身就個資深幣圈玩家——NFT基金Metapurse創始人Metakovan(化名)。




    2021年4月7日MetaKovan展示了Beeple的NFT。 圖/法新社


    Metakovan的NFT投資基金Metapurse早在2020年12月時,就曾以220萬美元買進Beeple在NFT平台Nifty Gateway上20件藝術品,隨即以這些作品發行名為B 20s的虛擬代幣,後來代幣總價值已超過2.15億美元,等於Metakovan不僅獲得了噱頭,還大賺一筆。有文獻因此質疑,NFT藝術品在拍賣市場的高價,根本是左手換右手炒作而來,NFT藝術品的熱潮就是泡沫13。

    再加上,NFT資產泡沫化早有先例,在NFT藝術品熱銷前,2017年時曾有美國工作室Axiom Zen在MetaMask(以太幣平台)發行一款名為《迷戀貓》(CryptoKitties)的NFT虛擬養貓遊戲,遊戲最初有100隻貓,每隻貓有256位基因組,玩家有兩隻貓就能繁衍子代14,每隻貓的基因就像NFT代幣,個個不一樣,稀有品種被認為具有收藏價值,隨即在虛擬幣圈掀起旋風。

    據稱MetaMask平台當時有16%的交易流量都是在買賣虛擬貓,發行後短短一週,有的貓雖然只要0.03個以太幣(約台幣400元),但有的貓卻高達五十以太幣(約台幣340萬元),然發行六個月後熱潮過去,虛擬貓交易量暴跌98.4%,沒有市場的虛擬貓就算以天價取得,又何來價值。那麼,NFT藝術品難道不會如虛擬貓一樣,有朝一日失去交易平台或市場,全無價值可言嗎?

    NFT:連金管會都燙手的高風險市場

    或許正因正反雙方論點莫衷一是,而且世界各國並無定論,金管會也因此不願意率先表態要如何對NFT藝術品進行監管,否則一旦進行監管,後續發生交易糾紛,金管會豈非還要出來當糾察隊?

    在目前NFT交易平台均非在台灣成立的情況下,金管會的行政規範或嗣後法院的判決執行,往往未必能夠直接發生效果,如果在這種渾沌的情況下,消費者仍願意踏入NFT藝術品的市場,看準嗣後轉售可能的利潤,結果大概也只能如金管會主委受質詢時的所言,要自己承擔風險了。




    台灣知名的霹靂布袋戲也將人氣角色製成NFT推到國際平台。 圖/路透社



    *資料來源:https://opinion.udn.com/opinion/story/11678/6221213?from=udn_ch2_menu_v2_main_index
    *圖片來源:網路
     
    more
  • 0408焦內2.jpg

    股匯雙挫!新台幣連四貶 創逾16個月新低

    〔中時新聞網 / 工商 呂清郎〕


    聯準會(Fed)3月會議紀錄鷹氣逼人,美股續領跌,台股7日開低殺低,外資擴大賣超並加速提款閃人,新台幣貶破28.8元關卡,上演股匯雙挫,終場收在28.828元兌1美元,創逾16個月新低,貶值5.8分,為連續四個交易日收低,台北外匯經紀公司成交量14.08億美元。

    外匯交易員表示,Fed會議紀錄透露更強硬的鷹派訊息,5月啟動並擴大減資產負債表,美股四大指數殺聲隆隆,主要股市一片綠油油,台股開低且下殺力道強勁,最後重挫343點至17,178點,新台幣開盤雖一度走升,但隨後因外資擴大賣超台股達447億元,並加速匯出資金,新台幣一舉貶破28.8元關卡,最低來到28.862元的近17個月新低。

    外匯交易員指出,由於新台幣貶破28.8元價格,出口商拋匯相對積極,上午一度走升,但隨台股愈跌愈深後,外資啟動大逃殺,新台幣跟著快速下探,出口商樂得順勢賣匯,央行也進場提供流動性,新台幣因此獲得支撐。俄烏戰爭還看不到曙光,Fed為對抗通膨加速緊縮,美元續強及外資偏匯出,新台幣短線將維持偏弱格局居多。




    *資料來源:https://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220407004544-260410?chdtv
    *圖片來源:網路
    more
  • 0408焦內1.jpg

    壽險高利搶市 金管會示警

    〔工商時報 / 彭禎伶〕


    美元利變保單4月紛紛拉高宣告利率,金管會7日對保戶祭出四大示警。圖/本報資料照片

     

    美元利變保單4月紛紛拉高宣告利率,金管會7日對保戶祭出四大示警,一是宣告利率不代表投資報酬率、亦不是全期固定或保證的利率;二不要以一時宣告利率作投保唯一考量,最好看一看該公司宣告政策與歷史宣告利率;三是提前解約會收解約費用,可能不保本;四外幣保單會有匯率風險。

    金管會亦給壽險公司四大警告,一是不得以宣告利率作為競爭手段;二是銷售使用的廣告、文宣及行銷話術,都不得以宣告利率或保單報酬率等,與其他金融商品作比較;三是不得以調高宣告利率或投資作為銷售訴求。

    四是保險業者必須作好利變保單的利潤測試及敏感度分析,銷售後必須定期召開商品管理小組會議,檢視宣告利率與區隔資產投報率是否偏離,對現在及未來清償能力的影響、資產負債配置允當性等。

    金管會從2020年7月1日起要求各壽險公司對利變保單必須檢視三件事,一是利潤測試指標不得為負,即保單要有合理利潤;二是建立宣告利率平穩機制,宣告利率應考量區隔資產帳戶內債券利息收益率,且要反映必要利潤率及費用,建立合理平穩的宣告機制;三是每月宣告利率會議必須有完整分析各保單帳戶經營情況、投報率、固定利率資產收益率等。

    保險局副局長張玉煇表示,若沒有作好管理的壽險公司將可能被要求調整宣告利率、停售商品、限制業務等都可能,但目前為止還沒有因2020年7月之後的規定開出罰單。

    4月壽險公司紛紛調高利變保單的宣告利率,尤其美元躉繳理財型利變壽險,宣告利率已拉高到3.18%,分期繳或保障成份較高的美元利變壽險則拉高到3.35~3.4%,利變保單買氣預期將大幅拉升。

    金管會7日提醒消費者宣告利率是保險公司將保費投資後,扣除相關費用,用來計算保價金的利率,並不是固定或保證利率,也不等於保單報酬率,宣告利率會隨保單區隔帳戶投資績效好壞調整。




    *資料來源:https://ctee.com.tw/news/insurance/623175.html
     
    more
  • 0401焦內2.jpg

    製造業景氣連五月亮綠燈 俄烏戰事、陸封城是最大變數

    〔經濟日報 記者葉卉軒/台北即時報導〕

     



    台經院今日發布2月製造業景氣燈號。路透







    台經院今(31)日發布2月製造業景氣燈號,整體製造業景氣信號值由1月的14.24分,增加至2月的15.16分,燈號為連續五個月代表景氣持平的綠燈。

    台經院指出,雖然工作天數因春節及228連假減少,壓縮生產量能,製造業仍受惠於全球經濟復甦態勢,2月進出口、外銷訂單與生產等指數年增率續呈雙位數成長,推升需求、原物料投入等面向指標表現,讓多數製造業廠商對未來半年景氣維持樂觀看法。

    至於台股2月上半月反映春節期間主要經濟體股市走揚,下半月受到外資因俄烏戰爭大幅賣超,致加權指數呈現先漲後跌,影響經營環境面指標表現。

    就細部產業來看,台經院指出,在電子零組件業方面,仍受惠創新應用及數位轉型商機持續,出口、外銷訂單及生產年增率續為雙位數成長,惟烏俄戰爭加深全球半導體部分原料缺料問題,加上比較基期墊高及缺工問題持續,影響成本面及原物料投入面等指標,2月本產業景氣燈號出現連續第五個代表持平的綠燈。在機械設備業方面,仍受惠於半導體業積極擴產、帶動半導體設備、自動化等設備需求,然中國大陸經濟趨緩,抵銷部分設備需求,加上原料價格持續上漲,增加成本面壓力,故2月本產業景氣燈號續維持代表低迷的黃藍燈。

    整體來看,2月份仍受惠創新應用商機及各國積極推動基礎建設、帶動出口、生產及外銷訂單等指標續強,使得製造業廠商看好未來半年景氣表現,顯示出第1季製造業表現不弱。因此,台經院製造業景氣燈號出現連續五個月代表持平的綠燈,從信號分數來看,2月分數為近三個月以來的新高,主要係缺料問題緩解,遞延出貨,推升原物料投入面指標表現,這也顯示出目前製造業表現依舊穩健。

    展望未來,台經院表示,俄烏戰事已持續月餘,歐美對俄國制裁從個人、金融面、轉向經濟面,包括俄國重要出口品—能源、礦物與農業等產品,此已引發近期農工原物料短缺及價格上揚,干擾全球貿易及供應鏈運作,加重全球通膨的壓力。國際預測機構紛紛下修今年歐盟及全球的經濟成長預測,為國際經濟前增添不確定性。

    另外,新變種病毒疫情持續在亞洲擴散,尤其是日、韓及中國大陸等地區,前二者採與病毒共存政策,但中國仍維持清零政策,導致3月包括吉林省、東莞及深圳等地區進行嚴格的防疫管制,東莞及深圳為台商重要生產基地,封城不僅影響中國大陸今年經濟表現,連帶地兩岸間產合作供應鏈亦可能受到衝擊,這些事件因素的影響程度,皆是未來觀察重點。


    台經院今(31)日發布2月製造業景氣燈號,整體製造業景氣信號值由1月的14.24分,增加至2月的15.16分,燈號為連續五個月代表景氣持平的綠燈。
    more
  • 0401焦內1.jpg

    央行斷金流 首季土地市場降溫

    〔工商時報 / 蔡惠芳〕


    央行祭不動產信用管制,已影響建商搶地的熱度。圖/本報資料照片

     

    央行斷金流影響浮現!最新統計顯示,2022年第一季全台土地市場「有感降溫」,單季只成交536億元,改寫2019年以來的近四年單季新低紀錄,年減近16%;高力國際董事總經理劉學龍表示,央行祭出五波不動產信用管制、加上升息,使得建商搶地已不會像過去兩年,「不買,手會癢!」重返蛋黃核心區域已成趨勢。

    仲量聯行董事總經理趙正義表示,第一季全台土地市場動能減弱,在政策打炒房力道發威下,僅成交536億元,顯示買家對政府出台金管政策「有感」。其中主要需求還是在住宅區土地,佔比達73%,其次是工業土地、佔25%。

    趙正義說,預期在央行限縮土地融資政策、升息1碼後,將使建商購地「大者恆大」,小建商成為首當其衝的受影響者。

    劉學龍透露,某台中大型建商因升息,使得每年購地利息將增加1.7億元,目前還可承受,但對一般小建商來說,恐怕是一大負擔。

    高力國際資本市場服務部資深執行董事黃正忠表示,土地交易量減少,建商獵地趨緩,主要原因與貸款管制有關;另外,原物料、人力成本上漲,也是使建商購地腳步稍緩的原因,不過預期建商還是會持續物色優質地段不動產,以保持土地庫存能量。

    展望2022年總體土地市場及商用不動產市場,劉學龍預期,將呈現「審慎評估,市場價平量縮」,在台灣經濟成長率預期保持4%~5%的驅動下,即便升息1碼,利率回到疫情爆發前的1.375%,投資型買家將持續評估具有潛力的標的。不過短期通膨問題難解,且全球貨幣緊縮方向明確,須注意接下來央行升息的腳步及幅度。

    劉學龍指出,目前很多地主思維都還停留在以往,不過建商在預期升息趨勢下,在買地上,也開始採取比較保守的態度,未來在布局重點上,會拉回核心區域的核心資產,不會像過去兩年,「不買,手會癢!」

    劉學龍建議,投資人也應趁此時好好檢視手中資產組合,汰弱留強,在資產配置上,應提高長期收益型不動產的配比,以抗通膨,追求資產保值。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