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企業大咖憂缺電 喊超前部署
〔經濟日報 / 本報綜合報導〕
公投不挺核四,產業界憂缺電。台積電(2330)董事長劉德音、中美晶董事長暨台灣太陽光電產業協會理事長徐秀蘭、工商協進會理事長林伯豐、欣興電子董事長曾子章等企業大咖昨(21)日同聲籲請政府重視缺電問題,務必超前部署。
工商協進會昨天舉辦工商早餐會,由林伯豐、行政院副院長沈榮津共同主持,其他包括經濟部長王美花、環保署長張子敬、外交部次長田中光、交通部次長陳彥伯、衛生福利部次長薛瑞元、財政部次長李慶華、國發會副主委施克和及金管會副主委蕭翠玲等內閣官員出席。劉德音等企業大咖,則對政府提出能源建言。
劉德音指出,淨零碳排是世界趨勢,台灣應儘快趕上,缺電的問題必須政府與民間合作,重點在於在綠能上來之前,台灣要怎麼度過,政府應超前部署。
徐秀蘭表示,人民用選票表達了對於核四安全的疑慮,這也讓朝野都能夠了解台灣能源已經沒有退路,積極建構再生能源是最快速且能補足企業對綠電需求的不二法門。政府對缺電問題應該會有更積極的作為,產業界也勢必會全力支持政府發展太陽光電建置。
林伯豐表示,他認同鴻海集團創辦人郭台銘「明年缺電說」一事,台灣綠電建置進度慢,加上天然氣發電在全球碳排放路徑圖不合COP26規範;因此,燃煤會增加,碳排放無法減少,對台灣全球供應鏈會產生負面影響。但是,公投結果須尊重,工商界要的就是減低碳排放、發展綠電,政府的職責民間企業界願意配合。
曾子章認為,綠能發電仍看天吃飯,台灣這二年不少鮭魚返鄉、新建工廠用電量大,確實會讓人有點擔心。建議台灣各大廠在政府的支持下,短期先加速汰換採用節能馬達,長期也盼望更好的能源政策。
研華董事長劉克振表示,明年台灣應會缺電,尤其大家還在準備發展電動車等;各企業也在努力節能減碳,相信大家會一起想辦法解決,「不然會活不下去」。
華碩共同執行長許先越認為,對於缺電,相信政府會有一套好的解決方式,華碩在國內是以研發跟行銷為主,將與代工廠持續協商如何避免缺電情形發生。
遠傳總經理井琪表示,遠傳透過與亞太電信共頻共網,已減少一條5G網路建設,遠東集團內企業也會一起設立太陽能電廠,提升綠電使用率。(記者謝柏宏、尹慧中、謝艾莉、吳凱中、黃晶琳、陳昱翔、鄭鴻達)
企業大咖憂缺電 喊超前部署
-
房屋無償借親人 留意稅事
〔經濟日報 / 記者翁至威 / 台北報導〕
將房屋無償借給親人是相當常見的情況,不過即便是無償出借,仍有可能被國稅局設算租金收入。國稅局表示,判斷是否應設算租賃所得有兩關鍵,第一是雙方在法律上的親屬關係,第二則是實際使用情形是否供營業等。
財政部高雄國稅局近期接到民眾詢問,一位陳先生將房屋無償提供給姐姐從事美髮院營業使用,雙方也已簽訂無償租賃契約,那國稅局是否還會核定陳先生有租金收入呢?
一般民眾聽到陳先生的狀況,可能會認為姊弟之間的無償借用,應該沒有課稅問題吧?不過實際上國稅局的答案是,仍會依照當地租金行情來設算陳先生的租賃所得。
高雄國稅局表示,依據《所得稅法》規定,首先要從「親疏遠近」來判斷,這裡的親疏遠近不是指親人感情,而是單純就法律上而言,如果無償出借的對象是配偶、或直系親屬,例如父母、子女等,才有機會免核定租賃收入。
陳先生的案例中,姐姐是屬於旁系血親,在法律上仍屬於「他人」,無償出借給他人,仍應依租金行情設算租賃所得。
除了就法律上的親屬關係來認定外,國稅局表示,並非所有無償出借給配偶、直系親屬的案件,都能夠免設算租金,第二個必須考量的因素,是出借房屋的使用情形。
國稅局表示,假如無償出借給配偶、父母子女的房屋是供自住、經營獨資商號等,就可免計算租金;但如果房屋是出借供經營公司、合夥商號等,仍要按照當地租金情況來計算租賃收入。
其中若是做合夥商號,則國稅局會按照合夥比例來計算,例如本人有出資三成,其他合夥人出資七成,則供其他合夥人使用的七成部分,應計算租賃收入。
此外,財政部官員也提醒,為避免租賃雙方講好,刻意壓低申報租賃所得、逃漏稅,若國稅局發現雙方約定租金過低,稽徵機關也可依當地一般租金行情,來調整計算出租人租賃收入,並補稅。
房屋無償借親人 留意稅事
-
監管嚴打 分析師喊比特幣下探1萬美元
〔工商時報 / 林國賓〕
由於比特幣創新高後跳水,加上各國政府加大監管嚴打的力道,投資專家普遍看空明年加密貨幣的行情,有分析師甚至喊出明年比特幣將下探1萬美元,等於打回一年半前的原形。
比特幣今年上演噴出行情,11月份更一舉衝上近6.9萬美元的新天價,之後跳水大幅拉回,目前約在5萬美元左右,短線跌幅達3成,陷入熊市泥沼。
儘管如此,比特幣今年年線累計狂飆約70%,並一舉帶動加密貨幣總市值升破2兆美元大關。今年有連串利多激勵加密幣大爆發,包括第一家加密幣公司Coinbase今年4月股票上市、高盛等華爾街多家投行採用與第一檔連結比特幣的美國期貨ETF獲准發行。
不過,由於各國政府加強監管加密幣,加上比特幣短線跳水崩跌衝擊市場信心,投資專家普遍看空明年加密幣展望。
英國薩塞克斯大學財金教授亞歷山大(Carol Alexander)表示,比特幣明年最低可能下探1萬美元支撐,等於是吐光過去一年半的所有漲幅。 亞歷山大指出,「比特幣毫無基本價值,它比較像是一種玩具,而不是投資。如果我是手上有比特幣的投資人,我會想著盡快脫手,因為明年可能會大崩跌。」聯合銀行私人銀行首席股票策略師羅文史坦(Todd Lowenstein)也指出,「無庸置疑,從比特幣線型走勢看來似乎會跟隨歷史許多資產泡沫與破滅,尤其是聯準會(Fed)立場更加鷹派,流動性充沛的資金行情將會退燒,價格高估的資產將首當其衝。」
當然,還是有分析師認為加密幣多頭行情並未結束,東京加密通貨交易所Bitbank分析師長谷川裕也(Yuya Hasegawa)表示,加密幣最大風險是Fed的量化寬鬆退場,「這一部份已經確定,而且市場可能也已反映完畢。」
監管嚴打 分析師喊比特幣下探1萬美元
-
信託2.0臂助 富過三代成真
〔工商時報 / 魏喬怡、林昱均〕
由工商時報與信託公會合作舉辦的首屆「多元信託創新獎」系列活動起跑,第二場線上論壇「傳愛傳富、多元傳承」由工商時報與中國信託銀行、信託公會16日共同主辦。
中信銀個人金融執行長楊淑惠指出,台灣的企業掌門人有超過一半的人在60歲以上,未來十年是傳承接班的高峰期,但調查發現79%尚未付諸實行,如何透過信託等多元機制合法傳承給予下一代迫在眉睫,而業界期盼金管會力推的信託2.0可解決現行法規問題,讓富過三代成真。
此次線上研討會產官學界齊聚,包括金管會銀行局長莊琇媛、財政部賦稅署副署長樓美鐘、安永會計師林志翔、中信銀個人金融執行長楊淑惠及中信銀理財智庫協理周剛毅、信託公會祕書長呂蕙容共同出席探討信託傳承策略。
莊琇媛指出,「傳愛傳富、多元傳承」Best Life可以是圓滿生活,但更可以是「圓滿人生」。所謂人生不只在世的人生,還包含後面想照顧的世世代代,照顧後代子孫已超乎一般人想像,也包括企業傳承,更點出「信託」的無限可能。金管會六大興利措施很多比較嚴肅,像攸關人類生存的永續議題、金融機構營運韌性,「信託2.0」是最溫暖、最觸動人心的。
工商時報社長陳國瑋表示,台灣藏富於民,但四年後將進入超高齡社會,如何把富裕傳下去、把愛傳承下去,要靠信託機制,信託2.0政策理想崇高,但實際運作有困難,身為財經專業媒體希望透過平台讓業界心聲、實際遇到的問題充份溝通,讓信託機制落實傳愛傳富。
呂蕙容則強調,「一個成功的金融業就是做對社會良善的業務」,信託是最有溫度的金融商品,是社會安定力量,期許信託業及企業能積極加入信託行列。
楊淑惠指出,中信前身就是信託起家,30年前就很重視員工信託後來才發展各種信託,「信託」最棒的地方就是可傳承委託人意志,企業可以藉信託照顧員工、個人可以傳富傳愛。
周剛毅則說,運用信託也能鼓勵小孩生小孩。比如說,有些爸媽想給小孩錢、又擔心小孩不願生小孩,就可以用信託來鼓勵小孩結婚,未來的孩子爸媽幫忙養,協助財富傳承。
樓美鐘指出,信託種類百百種,可依照委託人與受益人身分、資產、本金與孳息等分類,但我國課稅原則只有一種,也就是針對最後實質受益人課稅。
林志翔表示,我國家族信託工具比起國外仍有所限制,建議應放眼國際市場,開放信託業者做海外信託,幫助台灣家族企業完成資產傳承,將商機與稅負留在台灣。
信託2.0臂助 富過三代成真
-
2025年全球退休金缺口40兆美元 專家建議6招存老本
〔中央社 / 記者 蘇思云 / 台北15日電〕
2025年全球退休金缺口預計達到40兆美元,退休基金協會副理事長黃泓智針對如何存老本,提出6大建議,包括鼓勵民眾自提6%、退休後持續投資等,藉此減少退休金缺口。
中信金旗下子公司台灣人壽今天舉辦「2021銀髮金融論壇」。國際美世亞洲區董事總經理暨香港退休計劃協會前任主席李子恩預測,2025年全球退休金缺口預計達到40兆美元,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疫情影響下,狀況只會變差、不會變好,退休金的永續性成為重要課題。
台灣人壽首席策略主管葉栢宏表示,台灣人壽7月跟政治大學合作,發布「高齡社會退休生態觀察指數」,從台灣退休準備、長期照顧與醫療保障等3面向,觀察相關趨勢。
調查發現,過去「退休即享福」的觀念已經轉變,7成民眾認為退休後需要繼續理財,6成認為退休後仍需要繼續就業。葉栢宏說,高齡趨勢下,銀髮族想要過得自在從容,必須從退休規劃、醫療保障2個角度切入。
金管會副主任委員蕭翠玲致詞時表示,發展高齡化金融商品與服務、建構經濟安全體系、提升高齡者經濟自主能力,已經成為刻不容緩的議題。
政治大學風險管理與保險學系特聘教授暨退休基金協會副理事長黃泓智,在會中點出台灣民眾退休準備的6大試算情境。
他說,第一,第一層勞保月領退休金給付極有可能大幅降低,退休缺口將大幅增加,應有自己額外做退休準備的新思維;第二,為因應長壽風險,第一層勞保年金月領方式仍比一次領來得好,不宜因為勞保年金改革而隨意採取一次領的方式。
黃泓智表示,第三,第二層勞退基金若有另外自提6%,退休缺口可大幅減少,勞工應提高第二層勞退自提比率;第四,第二層勞退基金若能提供自選平台機制,提高勞退基金投資報酬率,可以大幅降低退休準備金缺口,並可透過預設基金的設計,協助勞工投資選擇。
第五,他提到,應重視第三層額外的退休準備,如果有效率規劃提高投報率,可以大幅降低退休準備金缺口;第六,由於平均餘命增加,退休後持續投資也不容忽視。(編輯:楊蘭軒)
2025年全球退休金缺口40兆美元 專家建議6招存老本
-
金管會出手「打炒房」 最快今年底再祭出兩大招
〔經濟日報 / 記者廖珮君 / 台北即時報導〕
金管會主委黃天牧晚間說,配合政府打炒房,最快今年底、最慢明年初,將出兩大招,一是再採取措施,降低不動產曝險,二是將會再啟動不動產授信金檢。
他說,若央行明天有任何新的不動產信用管制措施,央行新措施都會納入金檢重點。
金管會已增訂票券公司對不動產業保證餘額佔保證總餘額上限30%,日前又針對銀行不動產保證業務也納入集中度管理,雙管齊下斬斷建商炒房資金鏈。
去年底到今年3月底,金管會已對十家國銀及三家票券商的不動產授信業務展開專案金檢,當時金檢有三大重點,包括餘屋貸款、土建融、投資客及豪宅貸款。
黃天牧今天則說,新一波的不動產授信金檢最快會在今年底、最晚明年初啟動,金檢重點包括把央行相關管制措施納入,其次也會把過去金檢房貸缺失納入,看是否會落實改善。
他還說,最快年底前也會再度採取措施,降低國銀不動產曝險,例如那些國銀金流還需要補強或管理,都會做進一步檢討。
金管會出手「打炒房」 最快今年底再祭出兩大招
-
放款中小企 擔保、利差更優 兵家必爭
〔經濟日報 / 記者夏淑賢 / 台北報導〕
國銀中小企業放款高成長,凸顯中小企金業務兵家必爭。國銀高層指出,中小企金雖財力不如大企業集團雄厚,但銀行放款中小企業,要求母公司或負責人聯保的機會較大,且更可能徵提有價值的擔保品,因此只要銀行本身有足夠能力精準判別中小企營運體質與潛能,在保證、擔保強度更優之下,利差空間、綜效貢獻可能更好,所以要衝中小企金。
日前英業達轉投資英穩達破產,英業達當初為英穩達向各家銀行貸款所出具的「支持函 (LOS)」形同廢紙,銀行苦吞壞帳,引起各家銀行企金業務部門關注。事實上,大企業集團固然單筆貸款規模龐大,做一筆可能抵中小企金N筆,但面子好看不等於裡子,且中小企金對銀行來說,議價能力不會像大企業集團那般強勢,銀行放款時要求對方提供各項強化信用措施比較有空間,也有利管控授信風險,利差也較好,再加上政策鼓勵,因此各家銀行都積極承作中小企金業務,不單是公股行庫,大型民營銀行也非常衝,甚至不時傳出挖公股行庫客戶的傳聞。
一家銀行高層主管分析,中小企業向銀行貸款時,不論自貸或是聯貸,比較願意提供母子公司轉投資的聯保,或者是負責人自己做連帶保證人,就這點來說,比大企業有誠意的多。
放款中小企 擔保、利差更優 兵家必爭
-
兩大金控看明年經濟情勢 房市管控將更嚴
〔經濟日報 / 記者葉憶如、楊筱筠 / 台北報導〕
國泰金與永豐金兩大首席經濟學家林啟超、黃蔭基昨(8)日發表對明年經濟情勢看法,兩人都認為央行即將提出更多房市管制措施,同時明年將是升息年,預期下半年升息幅度約在半碼至一碼間。
林啟超認為全球高通膨至少維持到上半年,加上美國最快6月升息,支撐美元走強,新台幣維持七上八下基調,但將往28元靠攏,但「9別難重逢」,他預期央行下半年有升息1碼空間,對房市管控將更大更嚴。
黃蔭基估台灣央行下周理監事會將連七凍,最快明年第4季升息,屆時將升息半碼(0.125個百分點)到1.25%,他也認為央行下周將對房市祭出更多措施。
國泰金旗下國泰世華銀行昨舉行《2022全球投資趨勢論壇》,林啟超認為,高通膨、央行貨幣政策緊縮、企業獲利成長放緩等三大要素,將成為左右明年投資布局的關鍵,提醒投資人做好兩個心理準備,第一是股票投報率難再現今年榮景。二是資金輪動將更加快速。投資人不適合押單一個股或產業,應多元布局。
在匯率方面,林啟超分析,相較歐洲,美國在貨幣政策縮減步伐加快下,可望提供美元支撐。
展望明年下半年新台幣兌美元仍是「七上八下」(27~28元)但是可能是「七往八靠」。
不過隨著台美利差改變,債券利率上升,壽險資金可能會往海外移動,加上下半年若解封後,台灣民眾也會有換匯需求,都可能讓新台幣偏弱,不過至少「9別難重逢」,不至於再見9字頭。
永豐金昨日舉行2022年經濟展望會,由首席經濟學家黃蔭基率領總經團隊主持,他以「五虎臨門」,形容2022年將進入景氣穩健復甦、供應鏈瓶頸出現緩解、升息成為主流、股市續創新高、新能源前景看好,「2022年將是升息元年、全球經濟進入景氣擴張第二年」。
黃蔭基預估,2022年貨幣政策主旋律是升息,貨幣寬鬆政策將退場。
他認為,台灣會隨Fed腳步,估央行最快明年第4季升息,屆時將升息半碼(0.125個百分點)到1.25%。
因此,他預期「下周央行理監事會議將會連七凍,重貼現率維持在1.125%不變」,升息後的央行貨幣政策將採且戰且走方式,但認為下周央行勢必會再針對房市祭出更多措施。
觀望明年台灣GDP表現,基於全球消費性電子產品需求強勁,受惠中國大陸限制產能轉單以及海外企業自動化、出口將續創佳績,以及台積電等加碼資本支出,投資台灣三大方案持續發酵,以及五倍券助陣、軍公教調薪4%等利多加持,估計2022年台灣GDP將達4.22%,「逐季向上,四季分別預估2.19%、4.16%、5.56%、4.96%」。
兩大金控看明年經濟情勢 房市管控將更嚴
-
銀行理專弊案 還有未爆彈
〔經濟日報 / 記者廖珮君 / 台北報導〕
銀行理專、行員挪用客戶資金恐還有未爆彈。銀行局副局長林志吉昨(7)日透露,目前還有新的相關弊案,正請銀行陳述意見中。據了解,銀行理專或行員挪用客戶資金案還約有三到五件。
依照過去慣例,請銀行陳述意見就意味著開罰機率大。
金管會是在2019年訂「理專十誡」並要求各銀行稽核做查核,昨公布查核報告常見的四大缺失內容,並要求各銀行稽核單位列為查核重點,金管會也將列入金檢。
其中有高達23家銀行都被發現「未落實辦理行員外訪交易文件登載」、及「未落實電話照會的確認作業或抽查機制」,顯示這兩項缺失、多數銀行都沒落實。
林志吉說,行員或理專外訪收回資料後,由內部做電話照會確認客戶交易真實性,但銀行最後只流於形式的打勾,並沒有「深度了解交易內容」,徒具行文。
其他兩項缺失包括:理專和客戶往來情況抽查比例偏低、沒有留存查核軌跡。林志吉說,其他常見缺失還包括理專未經授權幫客戶做存提款、及理專不當取得客戶網銀帳密替客戶交易等。
銀行理專弊案 還有未爆彈
-
吸引外資來台 全委業務鬆綁
〔工商時報 / 魏喬怡、彭禎伶〕
爭取海外理財商機,金管會再送投信投顧利多。金管會證期局副局長蔡麗玲2日宣布,為吸引國內外機構法人的資金全權委託國內業者操作,擴大國內資產管理規模,已修法開放「高淨值投資法人」海外全委資產可不用先移回國內保管,再申請匯出投資海外,可大幅節省法人客戶的流程及費用,有利投信顧爭取外資法人新商機。
蔡麗玲表示,有投信投顧業者反應,如上市櫃公司海外子公司有海外理財需求,且比較相信台灣的金融業者,希望全委投資,但現行規定若是海外法人機構要全權委託國內投信投顧業者投資海外,錢要先匯入台灣找國內金融機構擔任保管銀行,再匯出去海外投資,過程比較繁複、且會增加成本。
據金管會統計至2021年10月底止,投信投顧業全委有效契約總額2兆784億元,其中,政府基金占25.2%、投資型保單占51.12%、本國法人占21.68%,外國法人只有173億元,代表外資法人發展空間仍大。
此次鬆綁就是法人機構若是符合高淨值投資法人條件,且已有國外保管機構,其淨資產超過新台幣200億元、設有投資專責單位且配置符合一定資格條件的適任專業人員、持有有價證券等部位達新台幣10億元以上、內部控制制度訂有合適的投資程序及風險管理措施,具有充分金融商品專業知識或交易經驗,以書面向投信投顧事業申請為「高淨值投資法人」後,就可以不用將錢先匯入台灣找保管銀行,可逕用原本海外的保管機構,展開全委投資。
另明定投信投顧事業、信託業及其董事、監察人、經理人、業務人員及受僱人辦理或兼營全權委託投資業務,運用委託投資資產或信託財產買賣有價證券及其相關商品時,不得為自己或他人之利益買入或賣出;併就現行事業及其人員禁止行為中規範之投資標的修正增加證券相關商品。
蔡麗玲表示,此次修正證券投資信託事業證券投資顧問事業經營全權委託投資業務管理辦法第11條、第19條、第36條,修正條文已預告期滿,將於近期發布施行。
吸引外資來台 全委業務鬆綁
-
中經院:台灣指數雙升
〔經濟日報 / 記者葉卉軒 / 台北報導〕
中經院昨(1)日公布11月台灣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PMI)為59.5、非製造業經理人指數(NMI)為62.3,二指數雙雙走升。中經院院長張傳章表示,兩指數表現都相當不錯且穩健,關於新變種病毒Omicron對未來經濟情勢的衝擊,他評估若防疫措施做得好,影響應該不大。
針對行政院為了穩定物價,昨起針對大宗物資實施為期四個月的降稅,張傳章則認為,對於平抑國內物價會有正面效果。
中經院指出,PMI一度在9月滑落,11月再攀升1.2至59.5,是連續17個月擴張。張傳章表示,主因是新增訂單與生產指數呈現擴張速度加快所致。
11月NMI更是大幅彈升3.8至62.3,為指數創編七年多來最快擴張速度。
其中,PMI明顯攀升,主要是電子暨光學產業的訂單,經11月供應鏈調整後已比預期好。NMI則因為疫情趨緩管制放鬆,又加上進入年底結案與促銷旺季,以及百貨周年慶、雙11促銷,以及業者配合振興五倍券加碼促銷所致。
至於新變種病毒Omicron對經濟情勢的衝擊,張傳章指出,「別人的劣勢,就是我們的優勢」,最重要還是防疫要做得好,並應加速疫苗接種的覆蓋率。
中研院經濟研究所研究員簡錦漢分析,11月PMI能夠明顯攀升,主要是因為中國大陸現在的供電量比較穩定,半導體缺貨也有稍稍舒緩的現象,對整個供應鏈暢通都有幫助。
不過,未來幾個月的疑慮是中國大陸即將舉辦北京冬奧,為了讓空氣變好,很有可能要求工廠停工,以及新變種病毒Omicron,都會對接下來的經濟發展有所疑慮。
中經院:台灣指數雙升
-
鈔票變薄 國銀存放比仍創新低
〔聯合報 / 記者戴瑞瑤 / 台北報導〕
資金過剩、利差縮小,國銀存放比史上首度跌破百分之七十大關。據金管會銀行局昨公布十月存放比為百分之六十九點九三,續創史上新低。放款速度跟不上存款增加速度,也顯示目前民眾投資信心不足,儘管感嘆「鈔票越來越薄」,但多數人對資金運用依舊保守,單純只想把錢放在銀行。
據銀行局統計,國銀存放比從二○一八年開始一路下滑,二○一八年存放比還有百分之七十三點六八,二○一九年下降到百分之七十二點七一、二○二○年再下降到百分之七十點二四,今年截至十月則跌破百分之七十大關,來到百分之六十九點九三。
存放比一向被視為銀行獲利的重要指標。若存放比太低,顯示銀行收了很多存款、放款卻很少,相對可賺的放款利差也減少,表示未將資金做最有效運用;對民眾來說,則代表投資信心不足,大家寧可把錢放在銀行,即使物價飛漲、錢越來越薄,也不願拿去投資或運用。
今年前十月存款增加二點八六兆元,但放款只增加一點八六兆元。銀行局副局長林志吉表示,目前存放款差額約有十四兆元,放款速度一直沒有跟上存款增加的速度;但近年台商回流,除匯入資金外,資金需求甚至比以往更多,存放比低不代表企業經濟活動不需要資金,也許是企業從其他管道取得資金,會持續觀察。
十月份國銀存款增加三五四七億元,但放款只增加一七九七億元。
林志吉指出,目前看到合庫、台銀、北富銀存款增加較多,主要都是企業法人存款量增加,像「國內市值最大的那家公司」發債款匯入金額就超過二百億元,也有國營事業三角貿易匯入款與外國建廠資金匯入等。
放款增加部分,以資金用途來看是以購置不動產放款增加一○二八億最多,其次是企業周轉金;放款對象來看,是以個人放款增加一○五六億元最多,其次是民營事業放款與公營企業放款。
鈔票變薄 國銀存放比仍創新低